精力管理对我来讲远比时间管理重要。这个概念也比时间管理更适合当代生活方式……大多数人的困扰不是没时间,而是哪怕有时间,却没精力做更想做的事——一些能带来愉悦,但却需要一点点 nudge 的事。比如运动,学新技能,高质量的社交等。
暂停实验室有一篇文章提到,如果把精力比喻成电池,提高它的两种办法一是延缓它每天的掉电速度,二是给电池扩容。
【关于延缓掉电速度】我们一般处于四种能耗模式中。一是战斗模式,精力消耗极大,赶due,面试,考核,主持会议等。二是评判模式。虽然不做事,但是脑子里仍然在“评论”,并且往往都是消极的想法。脑科学家把这种大脑默认网络称为 dark energy,对精力的消耗仅次于战斗模式。第三种是行动模式。专注做事,尤其是低挑战、高兴趣的事。比起评判模式,行动模式中我们的情绪反应少很多,能耗也低,甚至可以给自己充电。最后就是存在模在。这种模式除了睡觉之外,还包括一种“正念”状态:开放、有意识、不评判地去感知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存在。这是真正的松弛。
看看自己日常处于哪种能耗模式,可以找到疲乏的原因。回想一下,多年以前的那份工作里,我能精力旺盛到处乱窜,可能因为工作内容新鲜且难度不大,能处于行动模式和存在模式里。而过去一年我有burnout迹象,则因为在战斗模式和行动模式中交替,很少回到正念状态。
【关于给电池扩容】睡眠质量(不是时长)直接决定第二天的初始电量。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饮食上则是别吃太饱,别饿过头才吃,以及少吃精制碳水。这些都老生常谈了。以前我总觉得精力的储存是有限的,用在这里,就没法用在别的地方。每天看可能确实是这样。但长期来看,也还是有扩容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