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神论者、邪教的unpopular opin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n2enNmtFI&pp=ygUIcmVsaWdpb24%3D
特别喜欢这一期关于宗教的内容:如何区别religion和cult。
CrashCourse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不推荐使用cult这个词,可以用“less popular religion”来代替,因为religion和cult是无法区分的,而且区分这两者没有意义。他的论证角度是,无论你用什么来定义cult(比如制造恐怖袭击啊精神控制啊活人献祭啊等等),至少一个所谓的主流宗教在某一个时刻或者它的某一个分支都做过一样的事情,所以这两者是无法从定义上区分开来的。另外,之所以人们会使用cult这个词来区别religion,就是因为潜意识里人们认为religion大体上是好的,是引人向善的,而只有cult才是需要被提防小心的,信cult的人才会有被精神控制被压榨的危险。而这种思想本身才是危险的。“任何世俗化或者精神上的力量都会有给信徒带来伤害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始终都会是在信仰宗教的时候需要被提防的,无论这是什么样的宗教”。
我觉得这个话题还可以在扩展一下。我的看法就是,我不针对任何人,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ccp真的是很好的人类现象观察。它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把宗教信仰视为麻痹群众的鸦片、看不上任何宗教的执政党,把所有一切它曾经指责过宗教犯的罪全都一个不落下的犯了一遍。它说宗教洗脑,它搞国旗下宣誓。它说宗教带来战争,它也没少挑事儿。它说宗教愚昧,打压异己,那你看看现在中共统治下的宗教是被互相其他宗教打压得多还是被ccp打压得多。
谁也没比谁强到哪儿去。closed-minded的无神论者还不如那open-minded的信徒呢。
#韩江 父亲韩胜源记者会采访总结
Q: 对韩江获诺奖的感想如何?
A:如果想听正经的感想,那您可找错地方了。我就是个壳,您得去找核才能听到正经的说法。
我女儿户籍年龄是53岁,按评委会的传统,奖是给老作家老诗人,所以我觉得我女儿得再过几年才会获奖,听到消息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
昨天记者打电话和我说她获奖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记者被骗了。
记者还问我要她的电话,是因为两三个月前女儿的手机被黑客攻击了,所以干脆把手机和号码都换了。
除了出版社和几个熟人以外都不知道(号码),也把号码给了我这个老实的爹。
女儿原先住在孝子洞,二十天前才搬家,记者当然也不知道地址,所以都来问我。电话实在太多了,接不过来,之后又来了百多条短信,索性关机了。
所以只能用我夫人的手机和女儿通话,问她是不是真的,她说是。我和女儿说,如果一一接受记者们的采访,回答到他们满意为止,身体肯定是撑不住的,不如就找个出版社一次性解决了。
女儿原本同意了, 结果第二天早上和我说她改了主意,这不是作为生活在韩国的作家的感知,而是变成了国际性、世界性作家的感知。因为乌俄以巴等战争而死去的人太多了,她怎么能办庆功宴呢?
所以只有我作为生活在韩国的作家的爹摆脱不了(韩国传统的感知),开了这个记者会。
跟朋友聊才后知后觉,就是拂晓角色的人气实际上是从5.0开始升级的……之前很多玩家印象深刻的角色其实都是死了的好人/反派,也算自带记忆点吧。但石川基本上是一口气把拂晓大家都翻新了,这点看于里昂热就特别明显。石川的缺点是会用抒情去掩盖一些剧情硬伤,只要感情到这儿了也就过去了。优点也是抒情,而且很有细节,能平衡角色自己的动机、与玩家(主角)或其他角色的情感互动和剧情进展,知道玩家看到什么程度会腻,会加入一些小小的幽默点去丰富角色和故事。所以角色就算彼此分开也有各自的故事和目的,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要做的事,合起来也能继续推动主线。
整个5.0里每个拂晓角色她都进行了深化,比如于里昂热因为穆恩布瑞达有了变化,更愿意表达,还有水上行走术这个搞笑属性。桑克瑞德因为敏菲的死和琳的出现,性格里负责任的一面凸显(不过对喜欢早期风流倜傥桑克瑞德的人来说也算变相ooc了)。雅喵的转变也代表着她和玛托雅的关系里,她对玛托雅多了一些理解和感同身受,同时主线还把她的失明设定用上了,用得很好,丰满了角色性格(1.大森林夜空恢复,她看不到那段 2.关心光战身体,一直观察着以太状况),之前4.0跑完给我印象反而是她瞎了和没瞎有啥区别(。。。。)
阿尔菲诺之前主要是,他没有太多讨喜点,但他自己的成长逻辑是在3.0补足的,阿莉塞也是类似的情况,她的成长和转变很多都在支线/4.0/早期秘话里补完了。所以石川的做法是放大两人性格里的讨喜特质,阿尔菲诺是大画家阿尔菲诺这种点,阿莉塞是行动力与共情每个个体境遇(表现出来的就是泰勒丝那段、5.x想办法解除精炼和食罪灵化)。
再有就是她会强调角色和玩家的情感交互,简单说就是npc开始把你当回事了,该跟你熟的人很在乎你,暂时不熟的也该崇拜就崇拜该讨厌就讨厌,而不是一种随便谁都行的态度。这做法也有点危险,因为本质是给一个玩家操控的角色强行安排一些关系,有的人会讨厌这种做法。
这些做法带来的一个直观变化是,5.0-5.x之后大家对很多拂晓npc都有了很深刻的正面标签,水上行走于里昂热,老父亲桑克瑞德,大画家阿尔菲诺,魔女玛托雅/玛托雅妈妈,画伯阿莉塞/光战迷妹。甚至后面芝诺斯都算,死得其所了。这些标签配合着其实把角色炒热了,增加了IP辨识度。放在石川夏子写主线以前,除了奥尔什方我感觉很少有一个角色在玩家中能获得非常普遍的喜爱和共情,并且还自带梗一样的记忆点。后面的小红猫爱梅这些就更不用提了,,
有 7.0 地图五和极神坐骑透
虽然总感觉遗产之地是个大号北萨纳兰
但旧王国这块地方还是很美……适合拍一些废墟和狂乱的照片
所以为什么主线不来这个淹水旧市街,你们做了地图是用来浪费的吗.jpg
我会在这条底下发一些7.0辱骂及微弱剧透内容
就7.0你能看出来它像一个小组作业,从资料搜集整理到ppt都是有老老实实做的,但就是最后负责上台发表的人(编剧)选了几个傻逼。拿着材料拿着稿子上去了,最后话都说得颠三倒四,很在意听感的人听得一肚子火没处发,认真看内容的人会感觉唉要不忍忍吧。
7.0文本我觉得你拿去给任何一个游戏文案看都可以当反面教材。打个比方,你同事建了一个精美的大地图,里面有多少个npc可以跟玩家互动。主线大纲要求你在这里给玩家介绍这个地图,按理说你作为文案该干的事是写写玩家和这些npc的交互,通过许多小的对话来形成一个大的印象,同时也可以通过对话塑造角色。
但7.0编剧干的事是放下那些可互动的东西不管,让角色告诉你:我们这里有多少个种族,大家相处得怎么样,我们这地方特产是什么,大家民风怎么样。
我用你告诉我?啊?我用你跟我讲?我他妈要的是互动啊?
就拿7.0开头那段想告诉玩家你可以不换汇在图莱尤拉买东西。编剧做法是写一段也不是很符合角色性格的对话,让角色直接背诵本来应该写进wiki设定的东西。
6.0到拉扎罕那段怎么写的?它写大家醉以太严重,大师兄去买东西,顺便买了天价头绳。(没有说这段写得就特别好,但随便拎出来一段都能产生对比的话,足以说明7.0问题很大。)
这段剧情同时给了以下信息:
1.大师兄很容易被宰的性格
2.拉札罕消费不用换汇
3.本地小贩跃跃欲宰(也反映了此地商业也比较发达)
4.拉札罕的特产都有啥
5.本地街景大致如何
这些信息都是通过玩家一边醉以太一边摇摇晃晃在地图上找大师兄完成的。但要是7.0编剧的话,会变成玩家一落地就开始过场动画,然后大家上一秒醉以太下一秒几个照片之后就不醉了。玩家就跟着挖耳勺看他跟大家介绍:我们拉札罕商业发达,被誉为多彩之邦,盛产水果和香料。特别是梅丽德酒房的料理更是广受欢迎。拉札罕在上一年度的GDP高达xxxxxxgil。由于现任总督鼓励海外贸易发展,拉札罕并没有独立发行货币,因此艾欧泽亚的货币在这里也可以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小商小贩会宰客,比如刚刚埃斯蒂尼安先生就花了多少多少买皮筋。
旁白里爱梅特赛尔克淡淡道:就这样,光之战士一行人抵达了拉札罕。虽然途中遭遇了醉以太的危机,桑克瑞德醉倒在地,于里昂热醉得说胡话,埃斯蒂尼安想去买药却被商贩宰,最后光之战士不知是从哪里生出的力气和手段拦住了埃斯蒂尼安,化解了危机。
与此同时整个过程中没有让玩家和场景乃至别的npc有任何互动。你就说你玩着恼不恼火吧,7.0编剧就尼玛这种水平
https://www.nintendo.com/us/whatsnew/ask-the-developer-vol-14-nintendo-sound-clock-alarmo-part-1/
虽然早就知道了,但这个 Alarmo 的访谈还是令人感叹任天堂的开发环境也太理想了
软硬件合作虽然已经很普遍,但第一次做和游戏不沾边的东西难免卡壳,加上不同部门开发人员的沟通方式不一样,小摩擦不断
——所以全员就都放了一周的假,扔下闹钟项目随便交流开发小东西
软件、硬件、系统三个部门一起根据易用性、美学和稳定性决定闹钟的外形和功能,从点阵 LED 改成带屏幕和按钮,再到硬件部门自己做出手感很好的发光旋钮;就连制作闹铃声都有专门的开发工具,你们真的很爱自家的开发人员……
忽然有点想明白了“浪费时间”和“拖延症”这种narrative的逻辑漏洞在哪里了。它们的implicit assumption都是:如果这个时间用来做“正事”的话,就会blablabla。但问题在于这个“如果”本身是不现实/不能成立的。就好像之前象友提到的,有些老师家长总以为如果学生不打游戏就会认真学习,但实际上学生不打游戏也会干别的(e.g.走神/白日梦),还是不会认真学习(因为学习本身被搞得太boring)。更极端的例子大概是“假如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节省下来的时间就……”,但现实是人就是要吃饭要睡觉。类似地,即使我们不“浪费/拖延”那个时间,也不会用它来“干正事”。“如果”确实听起来很美好,但是醒一醒,现实是你根本做不到(以及做不到并不是你的错)。
以及,我们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拖延”,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阶段:把我们的身心调整到可以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的状态上。哪怕看起来它毫无“效果/effect”,我们也不可能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做正事”阶段(那种想法的可笑程度堪比“只吃最后让自己饱了的那第n张饼就够了”)。基于这一点,我觉得可以讨论的不是如何“不浪费时间”/“不拖延”,而是这个无可避免的“准备阶段”可以怎样更舒适一些、少消耗时间/精力一些、和自己的整体生活更协调一些。比如做点当下可以开始做的别的事、分析梳理一下目前的“准备方式”是否有别的shortcut、研究自己“拖延”是在回避什么/是否“正事”本身不是达成最终诉求的唯一手段……
这也是前几天聊到的基于现实的想象力/imagination,而不是幻想/fantasy。前者是和创造力&行动连系的,后者往往是和(无法,因此)不行动连系的(甚至还道德审判自己)。
=嗼卡/奶咖/奶油/蜜瓜米🍈。
支离破碎的思考·发言计划 二周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