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觉得自己(以及大家?)还是太hang up on自己做什么工作就是自己的identity的一部分这个想法。工作虽然不是想变就可以变,行业虽然不是想换就可以换,但是需要一直在一件事上深耕,这未必是因为我自己想要这样,而更多是因为这个社会需要我这样。从学历、经验年份等等所有限制都可以看出来,社会它不希望你轻易走动,它就喜欢大家“呆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简直evil。
知识不受一小群人的控制、有想去哪里重新开始就可以去哪里重新开始的自由,这也是Graeber那本the dawn of everything提到过的原来曾有过的平等的人类社会中的特征的一部分。动或者不动可能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非得动”或者“非得不动”。
如果想换工作就可以轻松换到,你还会觉得工作是自己的identity的一部分吗?显然不会。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啥都能做” 😂 当然,人本来也就是会学习,很灵活的物种。
「讓台灣回到曾經多語、多元的社會」是芋圓字典的理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當我們失去一個語言,一個文化也會加速凋零。眼看當下台灣的本土語言以飛快的速度從這塊土地中流失,不驚讓人擔心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多元文化是否也會在不久的未來成為過去式?
我原本是一個不太會講台語的人,但自從三年前接觸台文之後台語能力大幅提升,因此下定決心要推廣台語文,幫助像我一樣的台灣人把母語講回來。而芋圓字典是我為了實現理想所跨出的第一步。
芋圓字典支援華語查台語詞,沒任何台文基礎的人也可以輕鬆使用。另外芋圓字典也搭載了全新的遊戲功能,幫助不會台文的人無痛學會台語羅馬字。如果你對台語文有興趣,一定要下載來玩玩看!
App 下載(iOS):https://apps.apple.com/tw/app/%E8%8A%8B%E5%9C%93%E5%8F%B0%E8%AA%9E%E5%AD%97%E5%85%B8/id6477933002
邊摸邊工做了一整天ppt,分享我認為最實用的內容之如果大家要在中國尋求心理諮詢或治療,哪些客觀履歷能提高你選擇的心理師的靠譜率,以及在醫療機構和高校使用專業心理資源的其他注意事項
風險提醒⚠️丰满的履歷並不意味著你們未來的工作一定會順利且有效,請以自己在諮詢中的感受為第一標準
是否受過系統的心理學/心理諮詢訓練
>擁有心理學專業學歷
>參加各諮詢流派的長程培訓,以及危機干預等專業技術培訓
*可以詢問心理師對多元文化/社會正義/女性主義等取向的看法
是否拥有相关资质
>二、三級諮詢師證(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考試並認定,已於 2018 年取消)
>初、中級心理治療師證(由國家衛健委組織考試並認定,需醫院為職工申請報考,並由衛健委審核是否符合報考資格,如學歷條件,工作年限等)
>註冊助理心理師、註冊心理師、註冊督導師(由中國心理學會組織評定,對申請人員的受訓經歷,工作、督導及繼續教育時長均有要求)
是否連續、穩定地接受督导
在醫療機構需要注意的事
>心理治療師在中國醫療體系中屬於「醫技人員」,不具備診斷和處方權,如果有治療師向你表示:你可能是xx症/可以用xx藥/目前用藥可以做xx調整,不用聽從,除非這位治療師是醫師兼任的
>心理治療師早年報考審查並不嚴格,幾乎是只要報名就能考的程度,所以在一些醫院,治療師是由護師或醫師兼任的,但也不乏潛心該領域、能夠勝任的人。公立醫院招聘心理治療師時會嚴格限制專業只是近十來年的事,但現在都會在線上掛號系統中寫明專業和職務了,如果在意可以避開
>如果您在規模稍大、會接受在讀研究生實習,以及獨立執業咨詢師進修的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住院治療,有權拒絕實習生和進修咨詢師實施或旁觀治療
>你的就診記錄會由精神科醫師記錄在門診病例和醫院系統中,但治療和諮詢內容不會
在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需要注意的事
>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諮詢師通常由「本校心理學院教師」+「隸屬於心理健康中心的專職諮詢師」+「校外兼職諮詢師/治療師」構成,是否公示所有咨詢師履歷因校而異,但可以在預約時提出需求(如指定性別和流派等)
>通常情況,每名學生每學期會有8-12次免費諮詢額度,特殊情況可增加次數。不同學校有細微差別,具體可詢問諮詢師
>令人遺憾的一點,中國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保密工作整體較差,會不會報給輔導員和監護人,暴露到什麼程度幾乎全憑咨詢師的勝任力和良心,尤其涉及自傷/自殺/濫用/有就醫記錄和診斷的情況。如果你在意這些部分,可以在闡述自身真實情況前談論該部分,保密和暴露風險及後果本就是重要的工作議題。即使咨詢師決定將你的一些高風險行為報告給學院,也應在事前告知、並與你討論相應的後果
在高校可使用的其他免費資源
>如果你所在的高校有心理諮詢方向的碩博培養點,可以關注由學生提供的免費諮詢,但通常只接受一般心理問題者,同時也會受本院擁有督導資格的教師全程督導
*可以考慮關注同城其他高校的心理學院發布的此類信息,這樣至少不是暴露給自己學校的⋯⋯
*也有一些學生會帶tag在社交平台招募來訪,相應的,各方面風險都會比較高(勝任力/信息安全之類)
暫時想到這些,如果想到其他的再編輯補充
@board
@mushroomOvO 恭喜!!世界上有那么多美味糕糕真是太棒了!! 祝顺利!!
听特定声音 1 分钟即可缓解晕车症状 | 100hz sine tone online
日本名古屋大学研究发现,人类双耳暴漏在特定声音的纯音环境下 1 分钟即可缓解晕车症状。
这个特定声音定义如下:
- 100hz
- 60-65 dbA (洗衣机工作声音或咖啡馆环境音大小)
- 正弦波
为此,我做了一个网站,点击按钮就播放 100hz, 正弦波的音频,并且带计时器,晕车的朋友欢迎使用并反馈是不是有用。
论文地址:https://www.jstage.jst.go.jp/article/ehpm/30/0/30_24-00247/_html/-char/en
100hz 音频网站: https://100hzsinetoneonline.1link.fun/
同步发布在了公众号 521link 上,欢迎关注阅读。
整理一下对我自己来说会有用的,快速缓解情绪的方法,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小秘方:
1.仔细地洗个热水澡
2.找棵树,坐下来认真观察它
3.数呼吸,用478呼吸法,4秒吸气,7秒闭气,8秒吐出,或者就是长长地叹气
4.拿张纸乱画,画满,我最常做的是画同心圆,然后用各种符号一圈圈填满它们,曼陀罗画法
5.蝴蝶拍,双手交叉,左右手交替在胸前拍拍自己
6.泡杯茶,走到窗边看着天空,慢慢喝
7.放音乐,随着音乐自由地晃悠
8.摸摸小猫,观察小猫,和小猫玩
9.和claude聊聊,和朋友闲聊发梗图
10.整理桌面,做一点点家务
11.下楼去逛菜市场
12.用被子把自己包裹起来
13.给自己5分钟时间,自由地写下脑袋里冒出的任何想法
14.打开相册重温红心收藏的照片
15.计划下一个假期要做什么
16.渐进式肌肉放松
17.给自己做一顿饭,不想做时点个外卖
18.哼歌,大声唱
19.一手放在胸口,一手放在肚子,感受手心的温度和心跳,想象内在有一团温暖的光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别责怪自己为什么难受,validate你的情绪,别驱赶它
@mushroomOvO 呜呜呜呜呜是超美好的回忆!!以后有机会还想一起玩 (世界那么大一定能再见面的!
@miguya 没事至少留下了快乐的回忆和照片! (还得到了下次记得带纸笔出来玩的教训
@DeDe 幸好我一开始就意识到纸很容易丢拍了个照片留念!
@board
十分诚恳地请求各位在香港澳门有过长期居住史的各位象友给我推荐一些正宗的餐馆、旅游景点(山海寺庙等等) 这会成为本人去加班干活的唯一念头
@hymnofcourage 具体可以看看严艺家的这则科普哦,心理创伤发生后最好立刻去玩游戏或者找人倾诉,可以减弱伤害 https://weibo.com/1689583854/4828151505750639
@opticaldebris 谢谢浣熊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