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heiheihei.ca/tips-painting-colors/
感谢这位友邻很详细的色彩介绍!
也许会变成一个啪嗒啪嗒跑步串
啪嗒啪嗒了!今天跑着的时候在后面几组还是觉得有点累,主要是腿有点累,不过回到家之后心情上还是有轻松的感觉,这种反差好奇妙呢!比起前几天,今天的天气凉凉的,是很适合出门吹吹风清醒清醒的温度呢……(YYZ的气温,一款我的问题!爱上初春(?)两三度的气温……何尝不是被过冷过热的天气一顿精神操控修炼出的福报呢!
今天外面其实没有什么人,但是在遇到有人在我前后走的时候还是觉得很不会跑,想要压住速度不敢超过对方,但是又觉得在别人背后慢慢跑会显得自己超级怪异,有一次跑到了人家差不多的位置,然后赶快走路溜掉了。另一次因为很害怕前面的大个头,距离这个组合跑步的结束也还有一段时间,只好一鼓作气跑到前面,然后赶紧拐弯,感觉听见了那个人嘀嘀咕咕的样子,好担心是不是生气了,下次一定会离得更远一点的……啊啊,恐人患者遇到人就完全不知所措是这个样子的!能出门就是相比过去的自己的进步!不过似乎因为今天人少,所以遇到人的时候更加在意了……
sculpture-beholder的关系重于对所谓对realism或者idealism的追求,这一点我觉得抓得特别准。不然无法解释Classical的那一大堆naturalistic但不realistic和proportion严重有问题的cases:不是工匠的能力问题,而是他们有意识选择和取舍的结果。How to consume是一个artists和(contemporary) viewers之间的重要默契。
Theatrical effect这个点也抓得特别好。这是和Archaic period的欣赏目光巨大的不同,另一方面又和文艺复兴有很大的类似。“透视”的发展与其说是对“真实”的追求,不如说是为了theatrical effect服务。画面presenting的方式和剧院观众眼前的stage是同构的。而art form和观看方式本身又影响着可供选择的范围。比如巫鸿谈到的中国画“手卷”的徐徐展开方式、仅供单人观看的scale和“散点透视”是互相适配的。另一方面,用格罗伊斯在“在后-互联网时代策展”里的话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堂壁画/天顶画是“来自内部的凝视”,而中国画手卷是downwards的“正面凝视”。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