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上Indigenous Art History的课给我启发蛮大的。并不是说把indigenous society简单作为镜子或者所谓文明更"primitive"的形态(后者已经被各种批判过很多了),而是比起西方和华夏,北美indigenous societies少了很多层层叠叠的ideology包装,于是可以相对直接地理解一些社会/文明的mechanism然后通过parallel去抓住它们在别处的counterparts。
比如居住在北极地区的indigenous people有非常多细碎的taboo/禁忌,e.g. 不能在什么情况下捕猎/捕猎有什么特征的动物,不能吃怎样的食物等等。这和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harsh/严酷的环境里有很大关系:taboo是他们navigate through这个环境的guide,因为safe route在这个环境里是如此狭窄,所以他们会有如此多并且如此严格的taboo;同时taboo又是“混沌”的庞大环境中可以被grasp的清晰rules。顺着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无论是早期神话传说,还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试图去rationally理解一个本质上chaotic的世界(从而能安全行走其间)。并不是早期神话或者宗教是“愚昧”、“不够文明”的,而是人生活其中的世界/社会outgrow了它们可以流畅提供解释/指引的scope。正如大部分地区宗教基本取代了早期神话和原始宗教、科学大量取代了宗教,不是前者更“先进”更“接近真理”,而是它们更适配于“当下的新世界”(in a historical sense)——这一点说穿了就多少有些像废话,因为它们就是“新世界”的native、和“新世界”一同降生,当然会比“旧时代”的工具对它有更强的解释力。举个例子,16世纪开始欧洲人和北美原住民接触。欧洲人不但带来了各种goods/商品和基督教,还带来新的疫病(e.g. smallbox)。在比较早的时候原住民改信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疫病在聚落中大规模流行的时候,他们原有的信仰和sharman/healer们不能像欧洲人的医生和药物那样迅速地治好他们(这一点同时又是非常讽刺和悲哀的)。
又比如indigenous people的捕猎经常涉及到前期的各种准备和仪式/ceremony,而不是欧洲贵族老爷们带上猎狗仆人骑马说走就走,因为对后者只是娱乐活动的捕猎,在前者是和生存直接紧密相关的。因此在indigenous people的习俗里,需要对被捕猎者表达尊重和感激、需要pleasing the animal spirit (so that the animal would give up its life voluntarily)。有的族群里男性猎人去狩猎驯鹿时还要穿特制的驯鹿皮外套。外套精工细作,由男性猎人做了一个与狩猎相关的梦开始,到他将这个梦转述给族群中的女性,再到女性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去把他的梦以图像形式表达在外套上——狩猎不是个人的事。对于外人来说,那只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外套,或许会认为是indigenous people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但对insiders来说它具有更多重(以及更重要)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更容易理解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里认为前现代的艺术品总是与仪式/ceremony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现在快被用滥+滥用的“灵韵/aura”的源头)。同样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去理解为什么古埃及人会耗费巨量人力物力去修造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而不像现代人设想的应该把全部精力物资用于发展生产。金字塔和神庙就是古代人所理解的“发展生产”中的必要部分(因此现代人认为金字塔必然是全靠法老强征平民/大量使用奴隶才能完成是一种自以为是)。
所谓的“文明/文化”就是这些taboo、belief、相关的ceremony & practice以及它们的reproduction。
(以及最后跑题一下,reproduction的部分也是非常fascinating。举一个被过度简化的例子,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娶母)”从一开始的试图解释世界,到被人接受后变成了世界本身的一部分:在西方教育的辐射下已经很难找到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听说过弑父情结的人了,而听过的人会受到它的影响反过来去改造世界以符合它所说(从潜意识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途径”)。这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signified转化为了二级的signifer。宗教是这样,科学(可能尤其是心理学、经济学那些)也是这样。)
@pi_ramesses https://1lib.sk/book/36306570/a614bb/%E4%BD%9C%E7%94%BB%E4%BF%AE%E6%94%B9%E6%95%99%E5%AE%A4.html?ts=2040
zlib甚至有中文电子版!师有兴趣请!!
是的,虽然大部份动画师都应具备此种“将人物合适地置于场景”的能力但此人实在登峰造极……
暫定看look back串,大量作豚分析發生中
藤野和姐姐這段對話裏正反打整體的變化(尤其是藤野這一側鏡頭1-2-3的變化特別厲害,layout是誰(估計是押山吧……)這幾張很重要就是要把那種透視感畫出來,畫得特別好……
美術和角色設計也特別厲害,指甲是很難畫好的部分,顔色一不注意就會造成恐怖谷效應,這裏指定和分塊也特別完美,大大的特寫也會讓人覺得是舒服的指甲顔色,并且在p3那個鏡頭顔色更重了,如果是因爲用力握筆的效果改了色指定簡直要喊一聲偉大……
在小红书搜蓝闪蝶看到铺天盖地的标本广告,还是觉得太触动了,倒不是想进行道德上的指责,而是那一瞬间我有种顿悟……就只是把美丽平然放在货架上的那一刻我才能有如此感触。
其实从经济学知识上看,就是感觉消费主义把人脑的稀缺观念(scarcity mindset)和囤积本能(hoarding nature)给探索和剥削得太彻底,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我们可以“拥有美丽”(possess beauty)——甚至说出这个词语时,大家都不会觉得很反常吧,因为现代观念下太经常把美丽当做一种所有物、财产甚至是商品了……大家如此坚信美丽是一种客观、具象、可用来交易的“物品”,而不是一种体验、感受、主观的想法,仔细想想其实真的很恐怖。
自我消解和自我融合:为什么我们迷恋“共犯”关系?
之前看一个叫做《累》的漫画时,主角被问:麦克白夫人为什么在某个瞬间精神失常了呢?她之前不是一个狠毒、残酷、支持麦克白杀戮和篡位的可怕女人吗?
主角说:是因为麦克白在夫人精神有崩溃迹象的时候,突然对夫人改了称呼,不再说“我的爱,我的妻,我的二重身”,而是说“你(医生)的病人”。这时候她彻底崩溃,是因为她的精神支柱倒塌了。
我觉得根据这个例子展开,可以说是与其说是精神支柱倒塌,不如说是这个人和自己代理自我的联系被剪断了。
她崩溃不只是因为罪的惩罚近在眼前,还因为那个她以为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的人——她的另一个自我离她而去了,而她在那一刻经历了存在危机(existential crisis)。
自我消融(ego dissolution)——在哲学和心理学上讲述的就是一种失去自我、而选择将自己的自我融入他人自我(不论是个体还是集体,是抽象还是具象)的过程,在麦克白夫人的情况下,她是将自己的丈夫麦克白视作了自己的另一个自我(alter ego)甚至代理自我(surrogate ego)。她此前的坚定与残忍来自于她并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全局,而是在以丈夫自我的角度行事,换言之,就是在服务丈夫的自我。
麦克白夫人精神突然失常也是因为她目睹了丈夫将他们之间的纽带(bond)斩断,在那一刻,她与丈夫的自我被迫分离了。
人有时候突然崩溃是因为,他们发觉一直被自己视为另一个自我、代替自我的人,其实和自己的联系没有那么深——“那个人的自我不我的自我,我们实际上是两个个体”的时刻,这种时候非常可怕,因为你会意识到:你是自由的,你是独立存在的,你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别人的感情不是你的感情。
“共犯”的关系之所以缱绻,本来是因为孤单(不只是单纯社交意义上的,更一种概念上的、存在主义上的孤立,一种isolation)十分可怕,而在“共犯”关系中,共犯知道在罪的惩罚面前自己并不孤单,其实本质和“殉情者”一样,只是后者在寻求死前并不孤单。
但是我觉得“共犯”和“殉情者”关系崩坏时极其恐怖的瞬间就在于:你会发现你的共犯或者殉情对象和你“不是一条心”——因为人永远不可能真正摆脱孤独,就连结伴投水而死的人,被发现时也总是彼此分离。
人做什么都无法摆脱孤独,因为人永远是独立的个体,人是自由的孤岛。
哥哥小时候英国的朋友送给他一本The Tiger Who Came to Tea.我当时看不懂,觉得画得也不是很好,故事也很无厘头。一只大老虎,到女孩家来喝下午茶,把所有的都吃光了,连水龙头里的水都喝完了。女孩后来买了很多好吃的,老虎再也没有来过。这是个什么故事呢? 后来我们读了一套她讲一只猫Mog的系列童书,弟弟很喜欢,我也很喜欢,故事很温馨,有一种波澜不惊的平淡中的温暖。我又去查为什么作者Judith Carl这么出名,这才知道老虎来喝茶其实是隐喻纳粹的掳掠。在纳粹的年代作者还是个小女孩,这本出版于68年的童书很像是长大成人之后为当年那个小女孩解释所遭遇的不可理解的残酷现实,用一种童话的方式。忽然我就明白她书里面对日常和平淡所持有的温馨态度,是经历过动荡残酷之后对日常的懂得和珍惜,是有一种用日常来抵抗荒诞的力量在里面。有人推荐这本当希特勒偷了粉色兔子,Judith的半自传小说。前些年拍成了电影。我今天找来看看,真的很好看。儿童对政治气候变化的感受与反应描写的很有意思,也是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的角度。今天开车去therapy的路上,5岁的弟弟突然说,川普赢了,他so mean,我不想他当总统。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投票给谁。(他原文英文我懒得写了)。我心里一惊。我们家里大人用中文讨论的事情,他居然拾了那么多在心里。虽然他不懂,但也是有影响。我赶紧转换话题。告诉他谁当总统不重要,上帝才改变世界,每一件小事也改变世界,比如他今天帮助了一个同学,being kind,很多很多的being kind的小事改变世界。他立刻接过话题,小事改变世界,那么圣诞节得到一件新的礼物会不会改变世界。我知道他是想套我话让我买玩具。我跟他说,很多小孩圣诞节没有礼物,如果你送给他们一个玩具,就改变了世界。他说,还可以给他们送一张卡片。我觉得很有趣,不知道将来他怎么用他的角度来回忆童年经历的政治事件。
存放一些游戏相关碎碎念和日常
或许一些发言听起来很有精神问题,但没关系,我已经很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