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之前存的视频,看到一半才发现是《腰背维修师》研究团队的产出。非常值得看视频本身,就没转文字版了。
几个有趣的点和一系列 paper:
1. 肌肉的强度和灵活度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没办法同时追求。肚皮舞舞者的力量不行,举重选手的灵活性不行。
2. 用模型解释了肌肉如何增强脊柱稳定性。之前教练讲我都没有什么概念。
3. 对于受伤和有问题的部位,大脑会倾向于不向肌肉发送完整的神经驱动以限制活动,但这反过来会影响康复。但如果加强脊柱的稳定性,疼痛会很快消失。
4. 麦肯基三巨头的练习应该是每天的,不是每周三天。先解除痛苦(足够的拉伸和放松),再强化肌肉
5. 脊柱有问题时,应当避免存在剪切力的动作(图三)
卡片笔记写作法,无论是手写卡片还是用 Logseq/Ob,一个关键问题是:笔记标题怎么写。这里是说自己的单条笔记,而不是导入的书籍highlight文件或者大文件。对于这些笔记软件,标题(即backlink)和 Tag 的界限非常模糊,如果不刻意区分,可以没有区别。正因如此,标题就是一条笔记最重要的信息,决定了「将来我可以在哪用到它」。
在重新考虑标题应该以什么原则编写的时候,检索了一下 untag 和 youtube 的有关内容。对我最重要的应该是以下两个视频。其中第一个的关键信息在 1:00:00 左右。作者说,标题应该是:
1. explain what the note is about 高度凝练概括笔记内容
2. avoid titles that cover multiple things 不能同时包括多条信息(这可能说明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笔记内容)
3. conversational titles
4. when you pose an idea or question
在以下时刻写下标题(making links)
1. when it adds to your understanding 产生一个新的理解时
2. when the concepts are strongly related 与之前的内容强烈相关时
3. when you pose an idea or question 产生想法和问题时
以下时刻不要
1. link every keyword 标出各种关键词
2. link items where you can't explain the reason 不知道自己在写的是什么
3. automate link generation 让软件自动产生链接
此外最重要的(也是我一直在搞的)
整理一个或多个 backlink 的专门 page。比如我有针对不同主题和 project 的 index 导航页,罗列了这个主题下我写的各种笔记标题的链接。对于基于文献而非实验数据的写作,这个 page 最后可以构成论文。backlink 的再组织,可以清晰看到论文的大纲和材料已经出来了。我有一篇年初发表的长论文就是这样完成的。
呃所以写总结嘟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并不需要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标题写法的组织原则」,比如 笔记-方法论-为什么做笔记,健康-脊柱-腰椎微观结构,只是需要多花时间整理这个 Index。我自己经验就是这样……竟然还能给自己安排其他路线去怀疑自己……人(我)简直了真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CNzr9Q3M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h1S7ra3aI
之前洋抖上看到一个trend,就是说既然美国爱把国内各族裔原始起源的大陆冠在“美国人”前面,比如黑人叫“非裔美国人”,黄种人叫“亚裔美国人”(在几年前,这种把出身根源地代替肤色的称谓甚至被视作一种更进步、体面、woke的说法),那么按照这个逻辑,人家印第安人就不应该叫“原住民”,而只应叫“美国人”,而美国白人应该被叫做“欧裔美国人”。
据说这个称呼让很多白人破防了,不知真假
无端发散:
……品着品着忽然意识到,这个“欧裔美国人”的说法不就是…………我们20世纪上半叶及以前还在用的说法?
除了们高贵的五月花号后裔英裔(手动滑稽),其他族裔的白人那时候也只不过是后来者。
从报纸到社区,描述一个人时最显著的身份标签还是哪国移民,的确会被称作“那个波兰裔”、“那个德裔”、“那个荷兰裔”等等。
不同族裔的移民也会聚居形成类似唐人街的社区,就像许多城市都会有的旧称“小意大利”、“小波兰”街区。
白人族裔间的歧视也不少,比如意大利裔被蔑视不够“白”、是人均黑社会的潜在犯罪分子;爱尔兰裔要么是油嘴滑舌的骗子,要么是酗酒粗暴的懒汉;德裔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是敌国分子、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几十一百年过去之后,怎么白人就只顾给其他肤色的人在“美国人”前冠出身了?这么叫的话不如大家一起恢复这个叫法,见白人也叫“欧裔美国人”,对方破防说自己就是美国人的话,不妨效法Karen,问一句:
“but 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
(看热闹不嫌事大
(callback了
大家好!请问gba上有很推荐的游戏吗(玩过缩小帽和mother3)!打算买几张卡带迎接gba回家!
这学期上Indigenous Art History的课给我启发蛮大的。并不是说把indigenous society简单作为镜子或者所谓文明更"primitive"的形态(后者已经被各种批判过很多了),而是比起西方和华夏,北美indigenous societies少了很多层层叠叠的ideology包装,于是可以相对直接地理解一些社会/文明的mechanism然后通过parallel去抓住它们在别处的counterparts。
比如居住在北极地区的indigenous people有非常多细碎的taboo/禁忌,e.g. 不能在什么情况下捕猎/捕猎有什么特征的动物,不能吃怎样的食物等等。这和他们生活在一个非常harsh/严酷的环境里有很大关系:taboo是他们navigate through这个环境的guide,因为safe route在这个环境里是如此狭窄,所以他们会有如此多并且如此严格的taboo;同时taboo又是“混沌”的庞大环境中可以被grasp的清晰rules。顺着这个角度就可以理解,无论是早期神话传说,还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试图去rationally理解一个本质上chaotic的世界(从而能安全行走其间)。并不是早期神话或者宗教是“愚昧”、“不够文明”的,而是人生活其中的世界/社会outgrow了它们可以流畅提供解释/指引的scope。正如大部分地区宗教基本取代了早期神话和原始宗教、科学大量取代了宗教,不是前者更“先进”更“接近真理”,而是它们更适配于“当下的新世界”(in a historical sense)——这一点说穿了就多少有些像废话,因为它们就是“新世界”的native、和“新世界”一同降生,当然会比“旧时代”的工具对它有更强的解释力。举个例子,16世纪开始欧洲人和北美原住民接触。欧洲人不但带来了各种goods/商品和基督教,还带来新的疫病(e.g. smallbox)。在比较早的时候原住民改信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疫病在聚落中大规模流行的时候,他们原有的信仰和sharman/healer们不能像欧洲人的医生和药物那样迅速地治好他们(这一点同时又是非常讽刺和悲哀的)。
又比如indigenous people的捕猎经常涉及到前期的各种准备和仪式/ceremony,而不是欧洲贵族老爷们带上猎狗仆人骑马说走就走,因为对后者只是娱乐活动的捕猎,在前者是和生存直接紧密相关的。因此在indigenous people的习俗里,需要对被捕猎者表达尊重和感激、需要pleasing the animal spirit (so that the animal would give up its life voluntarily)。有的族群里男性猎人去狩猎驯鹿时还要穿特制的驯鹿皮外套。外套精工细作,由男性猎人做了一个与狩猎相关的梦开始,到他将这个梦转述给族群中的女性,再到女性耗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去把他的梦以图像形式表达在外套上——狩猎不是个人的事。对于外人来说,那只是一件非常精美的外套,或许会认为是indigenous people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但对insiders来说它具有更多重(以及更重要)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更容易理解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里认为前现代的艺术品总是与仪式/ceremony联系在一起的(也是现在快被用滥+滥用的“灵韵/aura”的源头)。同样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去理解为什么古埃及人会耗费巨量人力物力去修造宏大的金字塔和神庙而不像现代人设想的应该把全部精力物资用于发展生产。金字塔和神庙就是古代人所理解的“发展生产”中的必要部分(因此现代人认为金字塔必然是全靠法老强征平民/大量使用奴隶才能完成是一种自以为是)。
所谓的“文明/文化”就是这些taboo、belief、相关的ceremony & practice以及它们的reproduction。
(以及最后跑题一下,reproduction的部分也是非常fascinating。举一个被过度简化的例子,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弑父娶母)”从一开始的试图解释世界,到被人接受后变成了世界本身的一部分:在西方教育的辐射下已经很难找到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听说过弑父情结的人了,而听过的人会受到它的影响反过来去改造世界以符合它所说(从潜意识行为变成了有意识的“途径”)。这就是罗兰巴特所说的signified转化为了二级的signifer。宗教是这样,科学(可能尤其是心理学、经济学那些)也是这样。)
@pi_ramesses https://1lib.sk/book/36306570/a614bb/%E4%BD%9C%E7%94%BB%E4%BF%AE%E6%94%B9%E6%95%99%E5%AE%A4.html?ts=2040
zlib甚至有中文电子版!师有兴趣请!!
是的,虽然大部份动画师都应具备此种“将人物合适地置于场景”的能力但此人实在登峰造极……
存放一些游戏相关碎碎念和日常
或许一些发言听起来很有精神问题,但没关系,我已经很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