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十分诚恳地请求各位在香港澳门有过长期居住史的各位象友给我推荐一些正宗的餐馆、旅游景点(山海寺庙等等) 这会成为本人去加班干活的唯一念头
@hymnofcourage 具体可以看看严艺家的这则科普哦,心理创伤发生后最好立刻去玩游戏或者找人倾诉,可以减弱伤害 https://weibo.com/1689583854/4828151505750639
最近对 smoothie 很感兴趣,所以在这条嘟文里记录一下我看视频学到的 smoothie 小技巧:
1. 组成:纯水果做的 smoothie 确实好看又好喝,但糖巨高啊!我总结出的一个基础公式是:水果 + 蔬菜(绿叶菜如 baby spinach、花菜碎、甜菜根)+ 脂肪(坚果酱、牛油果、椰子奶油)+ 液体(水、果汁、牛奶、植物奶、椰奶、酸奶) + 补剂(奇亚籽、蛋白粉、胶原多肽),但不用每次都必须包含所有类别。口味上,可以选择两种食材分别构成主要味道和次要味道。
2. 口感:smoothie 中的口感比口味更难以琢磨,但或许更加重要:没人会想在大热天喝一杯温不溜又 chunky 的 smoothie 吧。Smoothie 口感中最重要的是冰凉、顺滑和合适的流动性。冰凉可以通过将食材保持冷却、加入冰块并调整搅拌机中食材的排列方式以尽快完成搅拌达成。为了让 smoothie 顺滑,我们需要加入乳化剂(虽然在这里用得似乎不是很严谨),比如香蕉、牛油果、椰子奶油、希腊酸奶。而我们可以简单地调整 smoothie 里液体的量来调整 smoothie 的流动性。
3. 水果,冷冻的更好:冷冻的水果不仅可以向 smoothie 贡献宝贵的冷量(?),还往往比所谓“鲜”水果更加新鲜,还更便宜,还即拆即用不需要预处理,还不会有果皮里的果胶遇到乳制品凝固的问题...冷冻水果在 smoothie 这个应用场景下,百利而无一害啊!(p.s. 如果有刨冰机的话,可以把冷冻水果直接做成超浓的水果刨冰。希望哪天能拥有一台刨冰机。)
4. 拯救棕色 smoothie:只要加入绿叶菜,氧化后的叶绿素就会让整杯 smoothie 变成令人没啥食欲的棕色。一个解决办法是加入冷冻红心火龙果或者甜菜(可能还有增强最大摄氧量的神奇功效)等染色能力超强的食材;另一个方法是在杯壁上用希腊酸奶或者椰子奶油之类的粘稠食材画上挂壁,再撒一点蓝螺旋藻粉之类的炫酷食材,能有油画一般的视觉效果。如果你有两种密度不同的液体,或许也可以做出熔岩灯一样的视觉效果。
5. 优化流程:搅拌机的刀头的螺纹可能和很多东西兼容:梅森罐、花生酱的罐子、酸黄瓜的罐子...如果正好有兼容的罐子的话,前一天晚上将食材封装好在罐子里,拧上刀头,第二天早晨直接旋到搅拌机上开搅,再换上原本的盖子...这个操作流程太优化了,完美。
6. 从哪找食谱:网上当然有很多 smoothie 食谱,但一个意料之外而且可能质量更高的来源是那种 fancy 又精致的 smoothie 店或者订阅服务,比如 Erewhon 和 Daily Harvest。
7. 多探索!:Smoothie 各个组成成分的变化几乎是无限的,它们的组成也是。研究开发 smoothie 可以成为一段很有意思的旅程。
“Have we been thinking about ADHD all wrong?” NYT长文,很值得读,总结一下:
很多研究都显示ADHD不像之前人们以为的那样是一个二元的大脑发育异常,而是连续性的症状,确诊ADHD的人也并没有早期研究认为的biomarker(生理特征),确诊ADHD的人和未确诊的人的大脑扫描对比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小。
把ADHD当做一个医疗状况的话,服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随着美国儿童和成年人确诊ADHD的人数持续升高,药物对服药人士的长期作用却无法得到统一的答案。针对服药的ADHD儿童的研究表明,服药可以在短期内极大地改善孩子的行为(表现地更专注,可以坐着听课等),但是对成绩则没有改变,即是,ADHD药物并不会对大脑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产生影响;并且在36个月以后,服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行为差异也消失了。与此同时,研究表明长期服药的ADHD儿童会比未服药的对照组平均矮一英寸,这个身高差在成年以后也有持续的趋势。
文中引用了很多服药和不服药的ADHD确诊者的经历,有些人可以因为大学选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自然而然地变得专注,也有人认为药物帮助他学习无聊的SAT备考。如果说ADHD确诊者是因为无法(像别人一样)忍受无聊,那环境的变化对ADHD的帮助可能和药物是同等重要的。可是和药物的快回报不同,寻找适合ADHD大脑的环境需要探索、试错,而这需要ADHD儿童的家长、医生一起去调整自己对于ADHD的认识。
【ADHD/ASD系统性shutdown➕C-PTSD阶段性复发➕depressive episode启动边缘的自救策略】
▶当大脑进入 高压冻结 + 情绪解离 + 无法启动 状态时,以下几件事比“好起来”更重要:
1. 吃药不要跳药:冷静型崩溃时“药没效”的感觉是神经错觉。刷牙一样吃药,不解释、不判断。克制AuDHD冷静型冲动决策和失控的关键是药物对神经和生理的改变。
2. 不透支情绪处理系统:当情感系统关闭、感受麻木时,优先切换至“基础维稳模式”。此刻不是处理情绪的时候,而是减少一切刺激与输入,允许自己只运行低功耗情绪程序。
3. 找一个物理锚点:不需要有用,只要稳定。哪怕是空无一人的图书馆、自习室、办公室,也好过彻底解构。
4. 保持语言输出:努力自行留下记录,以任何方式validate状态感受。留下文字 = 思维还活着的证据。不求整理,只求输出。
#神经病学人的心理学记录 #抑郁自救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