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个密特罗德prime复刻串吧!
大boss我打不过去 很受苦 主要是看不到能打过的希望(才被打死五回我就已经很想放弃了 我就是被当代弱保软惯坏的娇气玩家
感觉自己已经听到心里在骂自己作为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这么不行了 二十年前的游戏就没有毅力去通关了 好痛苦——
Logseq和Obsidian的安利和入门帖毛象上已经很多了。作为码农,觉得自己可以从software architecture的角度比较一下Logseq和Obsidian,帮助选择用哪个(或者同时用,在两者之间sync的教程也有不少了)。
Logseq和Obsidian的基本文件格式都是markdown (.MD),可以说是同一个文件为基础生成了不同的representation / visualization。markdown是一种通用文件格式,即使这两家倒闭/停止维护了,用户自己的文件后续处理也不会受到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我倒不太在意平台本身是否opensource了)。而且Logseq和Obsidian直接保存markdown文件提供了更灵活开放的处理方式,比如Logseq和Obsidian双开、用其它程序(e.g. VS Code,写script)去最大程度tailor不同的workflow。这一点比半封闭式保存信息、需要多一个export/import过程的Notion好很多 (Notion的另一个问题是封闭式云端保存带来的侵犯隐私/审查可能性)。
(不过需要谨慎的是一些fancy的功能,比如properties、query/dataview并不是markdown的basic syntax乃至extended syntax的一部分,使用的时候需要考虑日后迁移的麻烦。Again, you can always write a script...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停下来想是否overstretch了markdown格式的信号。有的事情就更适合用别的工具/格式去做。)
另一方面,Logseq和Obsidian在核心设计理念上有明显的差异。即使两者都是基于database的思路、提供的feature list出入不大,因为架构方式的不同,类似的操作在不同的平台上会有很不同的体验。比如file explorer式基于folder的文件管理在Obsidian是native的,但在Logseq虽然可以通过namespace实现,还是一看就是后面追加的afterthought;而基于block和tag的多级search/filter在Logseq是native的,可以很方便地过滤搜索结果,但在Obsidian就得自己写逻辑运算符。
我认为Logseq和Obsidian在核心架构上最大的决定性区别是最小信息颗粒度 (markdown格式本身的syntax决定了一个page里不能靠heading的层级来区分section,只能靠list)。在Obsidian的基本信息单位是page (note),而在Logseq是page里的一个block。(Obsidian虽然提供了block reference但明显是个afterthought,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其它基于block的操作。)
最小信息颗粒度决定了search/filter可以达到的深度。Logseq可以把tag打到block的level,因此可以把相对”不那么相关“的信息放到同一个page里,或者不按顺序放。比如我要做一个餐馆的信息汇总,在Logseq我可以把不同城市的所有餐馆丢进一个page,按口味分第一层block,然后把城市和是否吃过作为tag打在下一层的每一家餐馆的block上(甚至tag某个具体菜的block),搜索的时候可以直接filter出来”法式/纽约/没吃过“的餐馆blocks。而在Obsidian里通常是对整个page打tag,要达到同样的搜索深度,我可能最好先按口味把餐馆放进不同的page里。由此可以看出,Logseq把所有文件都存在一个folder里(至少部分原因)是它支持/鼓励单个文件里存放更多不同level的信息。
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因为Logseq把每一个block都作为一个database里的entry,必然更早就需要面对scale带来的performance瓶颈。
于是在Logseq vs. Obsidian的选择里,我认为首要考虑的是你所要保存信息本身的nature / resurface信息的方式,以及信息如何分布在.MD文件里(少而长的文件vs多而短的文件)。从这个角度也可以明白为什么reddit上很多人说Logseq更适合outliner (bullet points)而Obsidian更适合(类似wiki page的)long-form writing。
另一个没那么重要的点是Obsidian的export功能更native,可以直接转成html和pdf;而Logseq调整前端显示更方便,可以直接打开custom css和js去tweak (以及像browser那样开inspector window去debug)。
————————————
最后是一点Logseq的get started资源。作为有写码经验的人,我觉得最容易的上手顺序是这样的:
0. 知道markdown的syntax
https://www.markdownguide.org/basic-syntax/
1. 搞清楚Logseq最核心的page和block、link的关系以及本地文件保存结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tRozP8hfEY
2. 大致过一下基本featur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tN7qqdeTw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cZdHIgwPro
3. 了解namespace,如果确实需要一些类似folders的hierarch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OQgVXpaHxw
4. 一些方便workflow的功能,比如template、custom css和j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4keRsRFnuc
https://aryansawhney.com/pages/page-links-vs-tags-in-logseq/
https://www.onestutteringmind.com/adding-custom-css-to-logseq/
https://github.com/cannibalox/logseq-custom-files
如果想进一步窥探一下Logseq的内部database组织方式,可以去看看queries相关
https://discuss.logseq.com/tag/lesson
ADHD Relief Music: Polyrhythmic Music for Focus and Studying
为了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听了很多ambience,最后发现这个真的有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XC6AUbY69A
盗版电影这个事情是真的越研究越有意思,对于非常西方中心的电影理论来说,他们想象的audience群体是一个很hemogenous的、单一性质的群体,而且一般都想象是在一个theatre的setting里出现,而且对于从电影发行方到电影院到看电影的观众这些关系的理解都很单向而且lack of complexities。例如盗版在中国(?什么是中国)语境下就能生发出好多问题,比如盗版商在这里的角色是什么(他们好多人能对国外艺术电影导演倒背如流、他们承担着压制电影/加字幕/是否加导演剪辑版/是否加未删减版等等的一系列决定的责任,而且他们也决定了怎么shape中国的影迷对于‘canon’或者经典的理解),然后淘碟的观众跑到sketchy的盗版碟小店里购买的体验、在私人场域里播放的体验又和一个去影院的观众的经验有什么不同而且怎么影响他们去理解电影,等等等等。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好莱坞的电影会在这种电影传播途径里take on what new meaning,European art film又是怎样,还有比如盗版国内导演的删减版/未删减版又会带来什么新的insights。太有趣了我就喜欢这种在不合法的边缘试探的东西
顺便,找到一个纪录片拍一个卖盗版碟的小贩的(还没看过所以我不知道拍的咋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s411g7wC/?vd_source=e356f04eefba44a3945ba802b0042f32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跨性别人士生存实录的纪录片:https://youtu.be/MuN4jiwsrgc 很压抑 真实 痛苦 无奈
其实无论在哪个国家 transgender community都是非常非常边缘的群体 面临的问题正如该部纪录片中所展现的-难有稳定工作 生活混乱 吸毒 酗酒 流浪
或许许多人认为这是个人对自我的不负责 但该片主人公 李二毛 是认真生活 努力想实现自己的人生 直至最后也依旧不想伤害任何人 不想做一个坏人 渴望被接纳被爱 不幸的是 命运和环境都未能给她这样一个机会
意外发现一个网站,里面有很多文章,是关于trauma的。虽然主体是小孩子和青少年,但是感觉对于大孩子/成人可能也有用。
https://beaconhouse.org.uk/resources/
(很神奇,找到的心理学资料不少都是关于小孩子/青少年居多。)
一些废话一样的心得
昨天只睡了五个小时导致今天上午的速写活动感觉体力不太够用了 蹲坐在架子下面休息结果好像把别人吓到了(?
这次的心得是要好好睡觉!其次是不准备勉强自己学别人用枯笔铺阴影了!太难了我学不来!用浅灰水笔或者马克笔模仿一下墨水阴影的感觉也能凑合
下次想看看状态再决定练习活动上用什么材料吧!
之前看到的关于homeless的微博,讲在一个没有基本保障的社会里,很多人离homeless只差一次偶然失误,在本地则是一次不幸与维权。昨天读友友推荐的东京贫困女子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不过更让人焦虑的是信息差的问题:因为被美妙的宣传告知社会福利是美好的学科所以就去做保育士了,因为觉得以自己的文凭与能力无论如何不可能陷入贫困所以轻率地离婚/离职,孤注一掷地认为如果获得学艺员资格就可以进入文化行业然后摆脱贫困。
就是,很难过,越是陷入困境的人越容易为了消除不安而向自己认定的方向孤注一掷地努力,但费用和时间被白白消耗,于是更加无法离开贫困。之前金爱烂写一个女孩子努力学法语,因为外语像是一把随身携带的武器,暗示着“我随时可以离开”……但很多时候大家能够获得的也只有想象中的武器,以及一点勇气而已。
現在一窩蜂迷 chatgpt/LLM 跟以前一窩蜂密 siri 一樣,過了一年大家就會發現根本沒那麼厲害實用。但冷靜下來之後會發現少數控制情境下 LLM 有其用途。
最近讀了這篇 https://arxiv.org/abs/2212.03551
主要是說人很容易會把像人的東西過度想像以為他們有像人的內涵 (anthropomorphism) ,然後以 LLM 的原理破除這個迷思。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