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我的黑帮中心资料故事Notion主页
↓↓↓
《狠角色与傻故事》
notion.so/gokurakutei/b7a387b4
↑↑↑
整理了我过往所有发过的黑帮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还包含了其他一些19世纪-20世纪文化大观。
对美国20世纪黑帮文化历史有兴趣的朋友!请来看看!

压力很大最近又开始享受吃辣带来的胃痛……但是耐受也有点上来了,没有一开始那么痛了 :cdko_sleepy:

忽然有点想明白了“浪费时间”和“拖延症”这种narrative的逻辑漏洞在哪里了。它们的implicit assumption都是:如果这个时间用来做“正事”的话,就会blablabla。但问题在于这个“如果”本身是不现实/不能成立的。就好像之前象友提到的,有些老师家长总以为如果学生不打游戏就会认真学习,但实际上学生不打游戏也会干别的(e.g.走神/白日梦),还是不会认真学习(因为学习本身被搞得太boring)。更极端的例子大概是“假如我可以不吃饭/不睡觉,节省下来的时间就……”,但现实是人就是要吃饭要睡觉。类似地,即使我们不“浪费/拖延”那个时间,也不会用它来“干正事”。“如果”确实听起来很美好,但是醒一醒,现实是你根本做不到(以及做不到并不是你的错)。

以及,我们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拖延”,但实际上很多时候它是一种心理上的准备阶段:把我们的身心调整到可以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的状态上。哪怕看起来它毫无“效果/effect”,我们也不可能跳过这个阶段直接进入“做正事”阶段(那种想法的可笑程度堪比“只吃最后让自己饱了的那第n张饼就够了”)。基于这一点,我觉得可以讨论的不是如何“不浪费时间”/“不拖延”,而是这个无可避免的“准备阶段”可以怎样更舒适一些、少消耗时间/精力一些、和自己的整体生活更协调一些。比如做点当下可以开始做的别的事、分析梳理一下目前的“准备方式”是否有别的shortcut、研究自己“拖延”是在回避什么/是否“正事”本身不是达成最终诉求的唯一手段……

这也是前几天聊到的基于现实的想象力/imagination,而不是幻想/fantasy。前者是和创造力&行动连系的,后者往往是和(无法,因此)不行动连系的(甚至还道德审判自己)。

看过 蓦然回首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star_solid:
neodb.social/movie/2U8yMOgmiYT

影片开头巨大的旋转镜头与葬礼后四格纸片飘动回到藤野脚边的镜头斗榫合缝。一个是苦思冥想的夜晚、一个是感知到读者视线的夜晚。还有其他几个雪夜(得奖的时刻、独自连载的时刻)。喜欢押山强调的这一点:人在夜晚提笔、人在夜晚复而前行。夜晚是我们的朋友夜晚是我们的家。
另外明确感到押山增加了许多对称或用垂直线将构图一分为二的镜头。在两人相处的镜头中大部份构图势均力敌、平衡而稳定,正反打均匀地切换,但两人也经常处于画面两侧……于是又重新添入孤独。印象很深的是田埂上枯枝的树划破藕色日暮。那将她们联系在一起的又令她们分离。
lookback不仅是对照的故事,更是一个互相包含的故事。因每个作者也一定是读者,而读者也很可能成为某种作者,在这种几乎注定轮回的身份转换中,作品诞生而生命体验延续。我最喜欢这个故事的一点在于:这是我最喜欢体验生命的方式。
京本流着眼泪说:想要画得更好;藤野流着眼泪说:为什么要画呢?明明画了也没有用……
私人一点的思考是:对什么没有用呢?对我这种人来说,就是对活着没有用。因为画更多时候是一种发泄,画得更好只是一种技术上的进步而已,画不好带来的挫败远没有活着带来的挫败感强。我最想要的是画画和我的生命完全没有关系……我指的是,我想要的是……无论我画或不画,都可以活下去。
然后藤本树说:画是因为只能画,只能继续画下去来发泄、抵抗、记忆,最终或许可以做到活下来。带着在画画时得到和失去的一切活下来。然后这时你再来做选择吧:是画还是不画。
对我来说它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它并不必须是一个漫画家的故事,尽管它非常、非常像一个必须是漫画家的故事。

破除下水道恐惧小撇步之:大创台盆排水口过滤棉

一直超级害怕下水口/地漏之类的位置,脏污头发什么的想一下就头皮发麻。之前看一个清洁 vlog,博主在刷好台盆之后,取出下水器,换了一片这个过滤棉,又冲了几下下水器(台盆塞)就打扫好了。感觉保持得很干净,下水器拿出来也没什么污迹,就买来试试。
现在已经用完一袋 40 片的了。基本上更换频率是3-4天一次,比我想得要频繁,但是整个卫生保持得很好。鼓起勇气看下水口里面的时候也很干净!用水龙头冲一下感觉跟新的一样 :FeelsLifeMan: 感觉下水道恐惧好了一大半

显示全部对话

昨天吃药睡的,结果早上醒是醒了但药效跟没过一样根本起不来又睡了 :blackcat_zhua: 上午预计的活动又没去成(还好没有提前买票 :cdko_xiaosi:

原住民就原住民把人叫原始人算什么东西看标题已经有点想杀人了 :cdko_buzhong:

【CP29摊主参展经验谈】3.物流 

(写到这里感觉已经不是自留存档了,算了写都写了,给需要的朋友当攻略吧)

1、CP官仓并不安全每年都有丢件大家应该都知道了吧,寄之前做好丢件的心理准备和预案。我一般会随行李携带少少量以防万一
2、可以找成熟的魔都本地印厂/印店直接送会场,但是1⃣️对方有可能并不送到指定摊位/场馆 2⃣️并不在指定时间送达 3⃣️印刷翻车虽然可以当场退单但你的本届新品就打水漂啦!(到货后一定记得清点全部数量并记录存档)
3、寄官仓的物流表格不要偷懒一定要自己重新排版,至少保证A4纸满版打印。最大的那格一般是摊位号/摊主ID,选个特殊字体+斜体亲测非常好认。当然前提是你得能在箱子的海洋里看到自己的箱子(。
我在CP29用的物流模板贴纸版式和字体如附图,字体看着混乱其实是故意的,筛选标准是 1⃣️最大的数字要特别但好辨认 2⃣️ID社团名用非衬线体更好辨认而且不容易磨损 3⃣️物件数量用粗衬线体是避免1和7傻傻分不清的情况
4、箱子尽量全胶带覆盖,寄送+官仓搬运很容易破损的,万一期间还有大雨就更危险。同理贴物流表格也要全胶带覆盖避免破损。6面都要贴哈不然翻找的时候你得把每个看上去眼熟的箱子都翻过来找贴纸😅

显示全部对话

【CP29摊主参展经验谈】1 

*前提:有多种超重纸制品(150g+纸张/平均每本页数60p+)、和朋友两人看摊、非本地常驻、体力一般。只是蹭个摊主证为了提前入场的游客们就不用看啦没啥参考价值

● 制品是CP首发可以在CPP登记时写上,印场刊时官方会优先选择首发的刊物印发(可以选4本提交,实际场刊上印出来的只有首发的2本)
● 不管是打包寄送仓库还是自己塞行李箱带去,都要清点好每种制品的总数,黑箱最好单独贴标签分开计算。纸质记录同制品一同打包,电子记录留自己手机里。这样方便清点和反向计算销量,以便于事后计算自己为爱发电的盈亏(热知识:除了制品本身的印制费用,往返寄送/寄售等费用也是成本哦)
● 双日出摊不要均分制品数量,在冷坑一般D2销量是D1的30%~60%(首发按高位计算,既刊按低位计算)
● 提前打印好所有品类交换方式(有偿/仅交换/购买赠送/答题),方便在离开时交由朋友照管
● 有签绘等礼物请在出发前准备好并贴标签分类,自己看摊是不会有时间和余力搞的,相信我……
● 要买的本子也提前分场馆按顺序记录图片/作者/类型/价格做成表格打印出来,这样假如没有时间去买本,至少还可以托付给场内的朋友们(没朋友单人出摊的孤狼式强者可以忽略这条)

显示全部对话

为什么我听有声书其实还不太容易过载但是听音乐就很容易觉得大脑要爆炸 :douni_jing: 难道是因为很多层次的声音信息同时进入感官里我的大脑在不自觉试图同时解析

想说吃伴侣动物、漠视动物尤其是伴侣动物的权益道德上是有问题的,但更大的问题是这背后对相关人类人权的侵犯……
然而其他族裔和文化的群体叫亚裔dog eater然后理所当然地嘲笑甚至侮辱对方,这是另一码事,因为这是种族歧视,甚至可以说这是文化殖民(呃虽然粉红常说的殖跟我说的东西完全不是一码事),因为他族有“不符合常规”的饮食习惯而排挤、非人化对方,是殖民文化历史上一个非常常见的情况。
甚至”食人族”这个概念最初就是被欧洲殖民者特意拿来去异化他者、彰显欧洲至上主义的(详见Kay Schaffer的Cannibals: Western Imaginings of the Aboriginal Other),其实至今当某些人谈论亚裔吃狗肉的行为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这个说法,因为我也想知道那种指责之中到底有几分是出于真正的关心,有几分是出于对异族的刻意异化与贬损。

作为在海外生活的亚裔,遇到白人嘲笑你是dog eater这种种族歧视行为,请不要觉得这是合理的。这和反对不反对中共以及认同不认同中国文化甚至不是相关的,你被做这种事也不是因为“活该”,这就是种族歧视。

显示全部对话

没有关系的!我要做所有对话里神经最粗的那个人!只要我足够大条哪怕是假扮的,也能让对话继续下去!

显示全部对话

啊啊啊和人对话让人好不安!哪怕邮件对话也觉得好恐怖!真想扭动着钻进下水道逃跑! :cdko_faint:

没想好下个游戏在pc上玩还是继续ns :blackcat_zhua: ns实在是太方便了但是怕太容易上瘾,pc可以趁机收集steam成就但是容易懒得玩 :cdko_faint: 为什么两边存档不能互通啊太难过了!

Dear America
看完Other rivers之后心里实在太难受,别的书都没法看下去。在书店看到这本,不知怎么就听下去了,虽然依然是一本让人难过的书。

作者Jose Anotinio Vargas是因为在Washington post的报道拿过普里兹奖的记者。他12岁从菲律宾来美国跟合法移民的外公外婆重聚,在硅谷中心长大。一直到16岁去申请驾照,他才知道自己的绿卡是假的,而他根本是拿了假身份被当时以为是“一个叔叔”的蛇头偷渡过来的。家里人不懂,错过了十六岁之前走收养入籍的窗口。因为没有身份,他连sat都不敢去考,不能申请financial aids,大学都不敢申请。他在学校特别杰出,所以从学区校监到校长老师和同学父母都在帮他想办法,终于找到个资助人,申请了一个不看sat分数的学校读新闻。他一定非常努力非常能干,不然不会在学校里就被washington post招去。但他运气也不好,Dream Act通过的时候他刚刚31岁,过了30岁的cut off age,所以连个合法驾照都没有。

没有合法身份给他生活和心理上带来这么大的压力,但他对造成这个境况长辈们没有埋怨,对周围一直帮助他的白人朋友长辈们充满感恩。甚至,他高中时出柜,祖父因为是天主教骂他要他滚,他背了书包就去找一个网上认得的成年人。他说,人家或许会说这个中年人took advantage of me,但其实我不觉得,他只是需要companion,但他帮助了我。 我读到这里,只觉得心里特别苍凉。

他说自己人生出柜两次,一次是高中出柜同性恋,一次是31岁主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长篇报道向全世界公开自己非移的身份。公开非移身份等于他再也无法做记者,但他做了activist,为undocumented immigrants发声。他因此居无定所,也曾经因此在德州边境被关押,幸而有诸多朋友四处奔走才能脱身。

他在讲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一声声的追问,Dear America,你们一直在说我们illegal immigrant需要earn our status,那你看看我们所有的做出的努力,还需要多少才够? Dear America,你们问为什么你不跟其他人一样get in the line拿到合法身份,但你们知道96年以后的政策越来越紧,there is no line for me any more吗?. Dear America,你们说非移耗费了大量资源,但你们知道非移交了多少税而根本享受不到任何福利吗?

他在书里提供了很多facts,事实上,他自己就有一个网站专门提供关于移民政策的fact checks。好多我根本不知道。从他的角度看出来,即使他自己在美国长大,可算跻身于“成功人士”,但他永远没有安全感,永远觉得自己is not enough。同样,因为他自己感受到的切身之痛,他的不少观点对我来说也算过于radical。比如他抨击法律对移民遣返条件越来越严苛,说原本是谋杀等大罪才遣返,现在就算偷东西也可以潜伏。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那…也可以不偷不抢啊! 比如他说边境只身偷渡过来的小孩子也要遣返,你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吗。我心想,经历了危险的旅程过来就有机会留下来,不是变相鼓励更多父母把孩子送入这种险境吗?

他说这本书是about homelessness,不是没有地方住,而是心里缺乏的归属感。他12岁离开母亲,自此26年再也没能见过。他12岁开始努力融入美国社会,长大了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他的位置。世界之大,何处是家,他能去哪里呢?

#读书笔记

@Eris_liberty 这个又让我想起托尼朱特的演讲里说我们的社会过分关注所谓的经济效益、利润亏损,而不是道德上的考虑。而且“全外包”这种资本主义的所谓“解决方案”不但事实上只是更有利于剥削利润,还阻碍了真正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诞生并扩散。比如饮食问题,仿佛只有individual level的自己做饭或者亲朋互助或者commercial level的点菜&金钱交易餐馆这几个选项,但完全可以有更丰富多样并且multi-level的方案,e.g.可以交换食材/食物的社区冰箱、可以互相提供服务(不爱做饭的说不定喜欢打扫or种菜呢)的社区食堂/communal kitchen等等。如果没有这种对想象力的压制,满足不同人的诉求的方案会自己“自然生长”出来的,包括满足不喜欢社交也不喜欢做饭的人诉求的。

听歌听了不到两分钟,过载了 :kirby_xinsui: 头在叫我不要,感觉这辈子和音乐无缘了 :cdko_faint:

显示更早内容
Monado

Monado 是一个以任天堂为主、面向全平台游戏的、非营利性的中文向社区。在这里,你可以畅所欲言一切和游戏有关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游戏日常、心得、感想、同人等;当然,吐槽自己的生活也完全没有问题。请在遵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由的使用。 镜像加速节点: monado.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