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友友对深入、学术地了解依恋关系感兴趣,不满于市面上常见的僵化流行心理学描述(回避性依恋就是怎么怎么样),可以看一下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的《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
我的推荐理由:
1️⃣ 它是一本足够新的心理学著作(西语原著出版于2021)。时效性对于心理学太重要了,毕竟研究五年一个节点。
2️⃣ 它不露痕迹地结合了实证证据和精神分析等流派的临床经验。实证证据和治疗实践常常是有隔阂的,很多广为流传的临床经验很难被研究直接验证。但是这本书结合了实证证据的严谨性和临床经验的全局性。
3️⃣ 角度非常好。这本书是从创伤的角度穿刺依恋关系,这意味着它能把零散的诊断标签和泛滥于流行心理学的依恋理论结合起来。很多只了解依恋关系皮毛的输出者可能会贸然把人放进回避型依恋的抽屉,却不知道怎么理解与之黏连的更复杂的心理结构,例如双相、焦虑、人格解离。但它们其实都需要经过通用的认知功能结构,例如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着眼于这些动态结构而非僵化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灵活、个体化的理解和干预,踢开宿命论的陈词滥调。
4️⃣ 覆盖了更长的发展过程、更多的人际关系和更严重的演化状况。如果你和我一样有过人格解离等更复杂的状况,你可能会很难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市面上有效的信息很难找。这本书关于解离的章节能帮我梳理清一路以来我是怎么形成这样的心理结构的,这些特质又怎么不自觉地吹动了我的其他关系。我会意识到我自生命早期开始,非常长期地,没有得到有效的情感回应,一直处在危险的心理环境,也没有形成稳定的自我叙事。比起其他的创伤类书籍,这本书侧重侧重人际互动的视角,非常集中、灵活且有穿透力。其他书可能是“事件——创伤”。但这本书补全了互动这一中介变量,变成了“事件——互动(认知)——创伤?”。而中介变量里往往藏着问题解决的关键。
5️⃣ 严谨而慈悲的认知视角。作者很少对哪一方给出谴责,但也并不软弱地回避问题。他坚定合理的中立来源于更全局的视角:互动是双向的。每个人都受制于自身的依恋特质其他的心理结构。因此,依恋损伤有时会传递,但也可以经由心智化(有意识的自我觉察等)等努力让悲剧终止。
除了推荐以外也有提醒:
1️⃣ 这本书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偏专业性,没有体系化心理学训练的读者可能会读着有点费劲。量力而行就好。
2️⃣作者更侧重对依恋创伤形成机制的梳理,治疗方面我度过来感觉没有那么有帮助,很多治疗建议也是偏供专业人士改进工作,没有很多直接的资源指南。
阅读建议:
没必要按顺序读。可以前前后后翻。可以在微信读书找到。很遗憾的是似乎没有英文译本,有能力的读者可以看西语原著。
快递投诉胜利✌
投诉了两天终于有更新了我就知道快递在原地一动不动,就是漏件了……12305和12315还是有用的虽然没受理,但是跟快递总部打了十个电话的得了一个讯息(客服无意中透露的):哪怕投诉没有受理,快递公司这边是能看到,如果受理了之后,那边的人会来催
QT: https://mona.do/@22galaxy/113818631847192148
我如何写博客 https://blog.douchi.space/how-i-write-blog/?utm_source=douchi.space
写这篇博客纯属意外——因为我根本没想到“如何写博客”这事儿还需要写——这不跟“如何呼吸”是一个意思吗……写这篇的起因是我前阵子发了博客印象调查问卷,意外收到不少回复,其中有一条提到了一些我意料之外的问题,遂有此文。
初看到的时候有些惊讶,因为我压根没想过这些东西,像前面说的一样写博客对我来说像呼吸一般自然,工具和流程都是长年累月随手累积的自己觉得并不 fancy 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东西。建现在这个站之初就反复说过,我不是建站博主,也不喜欢在博客上折腾。建站/折腾博客在我看来是“买椟还珠”的行为——或许用这个成语不大恰当,因为带有明显偏向,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椟和珠都可以是正当的爱好**(当然爱好也没什么可正不正当的),有人喜欢盒子有人喜欢珠很正常完全没必要拉踩,谁小时候还没干过个买小浣熊干脆面留着卡把面给别人的事儿不是?
这里只是想说“写博客的 workflow/productivity/折腾”和“写博客本身”放在我这里,我对前者这个“盒子”没兴趣,顺手就行,自然也没注意过这个盒子怎么买便宜如何改造到最好,边用边改哪不顺手改哪里就是。但既然有人认真写了印象提出了对这个盒子的好奇,那就顺手一写呗。
感觉是亲情向
把里面角色当成自家女儿儿子养
QT: https://mona.do/@22galaxy/11381307755543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