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六旬阿姨8年穷游12国 10年抑郁症成功断药】2014年,在前往东南亚骑行之前,56岁的李冬菊已囿于重度抑郁症长达10年,多次住进精神病院。“但是我告诉我自己,我一定要出去”。抛开恐惧和顾虑,靠着做保洁、刷盘子挣来的薪水,李冬菊带着自行车出发了。从赶路到慢骑,从与人结伴到独自前行,8年的时间里,李冬菊从郑州出发,走过了国内二十多个城市、三大洲的12个国家。“我对这个世界还是有很重的好奇心”,这是金钱、年龄、病痛都无法阻拦的。
出生于1958年的她,前半生的道路似乎与同龄人并无太多不同——青年时上山下乡,被分配到农场的炊事班工作,返回郑州后成为一名纺织工人。她曾是厂里的“劳动标兵”,厂里其他工人往往要三四个人才能挡一台车,她一个人就能挡一台,同期丈夫一个月挣20块钱,李冬菊每月的收入就有100多元。直至40多岁,面临下岗,婚姻破裂。她被诊断患有重度抑郁症、狂躁症。常年服药给她的身体也带来了一定负担,一天,李冬菊突然胸口一疼,倒在地上, “我就自作主张停药了”。很快,李冬菊的症状又加重了,医生严肃地告知她,她的病情要终身用药。
李冬菊和家人从未想过,有一天,她会在旅途中忘记病痛,迎来新生。2014年,一队骑手在街上穿行而过,李冬菊心生羡慕,买了个头盔,用来“过过瘾”,在院子里浇花的时候也戴在头上。儿子见她喜欢,花了1100块钱买了一辆折叠自行车送给她,“这是个入门款”。这一年,李冬菊56岁,她的人生以这份礼物为分界点,走向了奇趣和冒险。
她将第一站定到了西藏,兴冲冲地去银行取钱,却发现账户里只剩下170块钱——第一次骑行计划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2014年10月,骑友群里有人问“有没有人一起去东南亚骑行”。李冬菊心动了,这几个月她靠着打工已经攒下了1万多块钱。
就这样,不会英语的李冬菊带着一部“老年机”和自行车就出发了。“我们三个人当时都没出过国,现在想想挺大胆的”。很快,三人因性格不合、骑行方式不同而分道扬镳。李冬菊变成了独自一人,原计划的四国骑行也只去了越南,幸而得到另外一位骑友的帮助,顺利回到国内。
第一次的“正式骑行”就这样以失败告终了。抵达南宁后,面对家人何时回家的询问,李冬菊产生了犹豫,“我不想回去,我知道我这次回去了,下一次就没有说服家里人的可能了。”她转道前往云南丽江,在一家美容会所应聘了保洁工作,继续打工挣钱。这份工作并不轻松,一天要站十几个小时,再加上人生地不熟,难免会受到老员工的排挤,“我也会哭,哭完之后我提醒自己,你挣钱的目的是啥,只要能实现这个目的,别的都不算啥。”
李冬菊说,以前的她是一个单纯、没有主见的人,年轻时,工作是和机器打交道,“我的思想也一直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学生时代”,之后,经济上依靠丈夫,生活上依靠孩子,从未自己单独出过远门,骑行前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安徽。
李冬菊开始用国内骑行来积累经验,2015年,她先后去了海南、西藏、新疆等地,骑行了大大小小20多座城市。在旅途中,她渐渐学会了怎么规划路线、查看交通、安排住宿。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李冬菊也常常忘记吃药,到最后怎么成功断药的,她也想不起来了。
骑行队伍中,其他人都是体力好、装备轻的年轻人,害怕被落下的李冬菊很少停下来休息,但是她停下来喝口水的工夫,就已经看不到同伴们的身影。李冬菊确认了“慢骑”才是最适合她的方式,她可以边骑边玩,边玩边写,路边排着队走过的鸭子、城市里私人开的玩具厂、长寿村里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可以满足她的好奇心。
在泰国,找不到旅馆的李冬菊开始尝试搭帐篷过夜,为了安全,她本想将帐篷搭在警察局附近,竟被热情的警察安排在了警察局的大厅。李冬菊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回馈别人,她轻车简从,却在包裹里装了很多枚中国结——如果遇到帮助她的人,会送对方以示感谢。
李冬菊在澳大利亚骑行途中还遭遇了一场山火。不会英语的李冬菊无法报警,只能骑到最近的服务区向当地人求助,带人赶往起火点,阻止了火情的发生,“我感觉挺自豪的,这么多人帮助我,我也算为澳大利亚做了一点小贡献吧”。
在家停留的日子,她有时会翻看自己的游记,记忆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她想起自己曾在斯里兰卡见过一片碧蓝的海——“我第一次看到像墨水一样深蓝深蓝的大海,那海面毫不夸张地讲,就像丝绸一样柔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只听到我们的船行驶的声音,此外一片静谧。” 更多详细内容请查看原文>> 网页链接 https://3g.k.sohu.com/t/n849644984?serialId=62eb7c90b8b829bbbeb7e9b02d8eb07e&showType=news
朋友们特别简单的小红书网页端屏蔽feed流插件上架了,单纯只有一个功能就是你打开网页端要搜什么的时候不会被feed搞得忘记要干啥。没有任何高级功能,不收集读取任何信息,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有人需要链接在这里:https://chromewebstore.google.com/detail/xiaohongshu-feed-blocker/kcpdiafbdnphkbkpaplphnlfkknojfdo
如果有人想加功能可以留言,我打算下一步把通知的按钮也屏蔽了,这样进一步屏蔽玩的可能。
虽然在搞各种创作类的爱好时,现在的互联网上总是充满了“你要提高技术”、“你要获得利益”、“你要提升品味”、“你要为特定群体发声”的发言。但我觉得太执着于这种想法反而会搞垮自己的精神?
因为平心而论我本人就是这种观念的受害者,毕业后工作时如愿进入了自己喜欢的行业(小说写作、游戏制作),但是我对爱好的热情反而被毁了……因为爱好被突然和技术、收入、受众反应挂钩,让我感觉遭到压抑而且思维受限,最重要的是这种观念背后的想法:你不能只为了自己的快乐维持爱好。你要改善自己、你要获得收益、你要广结人脉、你要参与政治、你要做出表率……这种念头的背后就是“你不可以只为了自己去创作和享受作品”,其实就是“如果做不到这些的话,那你就不如不做”。
结果就是我因此一直没能把我的爱好持续下去,不是说你不可以为了这些而去参与爱好,只是说如果纯粹把它当做投资的话,你就会发现自己陷入容易受挫然后放弃的恶性循环了:因为觉得无法获益所以不去做→一直没做,因此也一直没有因此获益→因为觉得无法获益,最后就没有做,如此进行下去……
我一直想要做得好、做得收支平衡、做得无人批评,结果就是我什么也没做出来,而且精神还越来越差。因为人不应该有那种错觉:觉得自己只要不做这件事,省下来的时间精力金钱和热情就绝对可以拿来做另一件事——我不该写这个无脑同人小爽文,而该省点力气,去准备写我想象中令我满意的大作。这种想法就像是在说“只要午休时候去送外卖,你就可以发家致富了”。我觉得人还是要先从自己的爱好开始入手,慢慢再考虑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