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了博客!
大概讲了一下挪威的一些生活体验,和我从留学到找工的...呃...流程?
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啥了,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回复本条嘟嘟 !
這篇intro寫得很好,講為什麼PTSD是一個white western colonial concept,雖然是講巴勒斯坦但也不只適用於巴勒斯坦。感覺有點像簡中裡「政治抑鬱」的意思。#disabilitystudies
https://www.instagram.com/p/CzMdZk9uX5E/?igshid=Y2NkYjk0MDhjYg==
⬇️我前阵子看到一个说法是出国了以后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反而精神问题增加了是因为终于处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可以开始处理创伤了,千万不要因为觉得状态变差了就回国……
看到一位收在我RSS list的微博po主发了一条说自己买了因为打折才会买的贵价牛奶喝了之后惊为天人的感受。她在最后说:“我也觉得,因为我很清楚也许它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至于被我形容到这个程度,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不是“贵价鲜奶”,它只是牛奶而已,它就是牛奶的味道而已。这就是让我挫败的地方,就是偶然间感受到,原来过着这种不需要蹲点打折、能支撑得起其原价作为日常摄入的生活的人,他们的牛奶喝起来是这种感觉,会令你觉得,如果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一定可以很轻松地戒掉奶茶外卖,甚至都谈不上痛苦的忍受,我大概也可以轻松地说:我用鲜奶+无糖茶就已经很好喝了啊,也更健康呢不是吗?” https://weibo.com/1688795851/NqRtglAZ8
觉得挺难过的。文化产品的accessibility或许更是如此,而且还不是仅仅金钱的问题(e.g.每年北影节那个抢票的可怕)。我屡屡嘲近些年的主流商业电影,甚至对之前收获了不少好评的纪录片“密语者”也非常不客气,是因为更好的资源就在我手边:每年好几个电影节播最新的独立制片电影以及小众经典回放,跟普通电影票一个价还不需要抢票;日常有非大院线的独立影院和电影档案馆像做展览一样curate不同主题的老电影(其中一家上个月配合万圣节搞人鬼恋cycle,放了Ghost、胭脂扣、倩女幽魂、雨月物语等等),我甚至经常懒得去看,只是扫list去“捡”不熟悉但有意思的电影和导演作为储备粮;博物馆和画廊里也有各种先锋有趣的短片(看“密语者”之前刚在画廊里看了一个能几乎全方位吊打它的),比如电影院都无法提供的4-channel沉浸体验……是这样的环境让我可以去嫌弃芭比和奥本海默浪费我时间根本不去看、嫌弃大艺术博物馆布展理念陈旧无聊、觉得netflix之类的流媒体订阅毫无必要,因为我能轻松得到充足的更高质量文化产品,它们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privilege甚至和金钱、阶层的关系都没有那么强(省略一千字关于消费文化产品的阶级差异讨论),而是你的肉身在哪里。互联网能弥合很多gap,但有很多是互联网无力提供的(何况还有墙的存在)。有时候甚至不是量的多少,而是你连有些东西的存在都不会知道。巨大落差就是无数“是否唾手可得”所堆叠起来的。
今天早上去给弟弟tour了一个学校。是一个adhd的妈妈为自己的小孩建的学校。二十来个学生,分k-2,3-5两个班,3/4的老师是特教背景。除了老师,教室里还有某些学生自己带来的aba。我们现在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本地普通小学,200多个学生。要么是这个学校。或者是hybrid homeschool,学区为hs家庭开了一个学校,一周两天上课,两个年级一个班的cohort,其他时间留家庭作业和家长自己教,或者参加其他hs组织。
我觉得普通小学所具有的而其他学校没有的,就是繁忙的走廊和百人饭堂。仔细想想,人生有多少机会使用繁忙的走廊和百人饭堂呢,无非是学校、机场、体育场馆演出中心。我们自己现在过的基本上是半隐居生活,何必要逼小孩早早去适应那些?嘈杂的环境里会增加他的视觉不稳定。
如果去hs或者那个小私校,势必增加很多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人群,更加宽容,因为每个人被允许展现自己,不要求整齐划一。毕竟aba都进课堂了。
以前在一个研究生seminar上一个学生讲起来教育作为国家机器,我才意识到这个角度,从我自己的孩子起我才开始在感性上认识到教育的私人化。身边好几个hs的家庭,孩子都出落的不错。从小被教育集体观念,我已经自认是反集体观,但是真正接触到个人化个性化还是觉得很新鲜。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