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14 蹲坑日报:一款写给朋友看的蹲坑读物vol.02
1 语音与表音文字
看台大史嘉琳教授的演讲,提到华人地区偏好阅读或看的方式,也就是视觉渠道来获取信息。
她举例说,汉语母语者学汉语一般要学三四年,可是学成之后就能很快阅读。拉丁文字母语者学习这些基础内容只需要一两年,可之后会花很多的时间在区分子音、母音、重音上。结合之前提到的阅读的过程,可以这样认为:使用表意文字的人更容易弱化发音的步骤,使用眼睛去看而不是耳朵去听。试着想想,当你在看电视剧时,你是在看字幕还是在听字幕?
人们在学习表音文字时依然想用重读写的方法,黑纸白字地去学习,最终呈现的效果也难免不佳。
当然会有人说,可是中式英语也只是英语的一种方言啊?就像澳大利亚英语、美国英语、法式英语、加拿大英语、印度英语一样。英语并非只有一种标准语音,为什么我们要在语音上如此纠结正确呢?
对表音文字来说,语音的地位十足重要。这是使用表意文字的人难以想象的。对中文来说,书面文字太过重要,以至于人们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可以完全割裂,直到几千年后才再次合流。是否承认一个并不围绕书面文字构成的世界,或许才是这之中决定性的因素。
一个围绕语音构成的世界,说者必然要考虑听者。要想准确地传达信息,就必须依赖口头语言的力量。
史嘉琳提到,许多外国人说中文时汉语母语者都很难听懂,原因在于他们的4个声调往往是错误的。听者需要将那些错误的音调纠正成正确的才能听懂,因此听起来格外费力。而对英语母语者来说,英文中的轻重音等和汉语四声调有同样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如bat和bad,二者的区别在于尾音是否发音。但中文母语者容易忽略的一个规则是,尾音是否发音也同样影响母音的长短。也就是说,bad的/æ/比要比bat的/æ/要更长。
语音越不准确,听者听来就越费力。在汉语仍然在东亚文化圈占据重要地位的时候,日本、韩国和中国的使臣见面时,交流方式是汉字笔谈。谈话间一语不发,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埋头书写或阅读,书同文,语异音。这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场面。试想一下,如果这时有人写了满篇的错别字,这样的交流还能实现吗?当然是不可能的。
【youtube视频-TEDx Talks-如何用回音法学好英文口说】{url:https%3A//www.urlshare.cn/umirror_url_check?_wv=1&srctype=touch&apptype=android&loginuin=2497537445&plateform=mobileqq&url=https%253A%252F%252Fwww.youtube.com%252Fwatch%253Fv%253DsQEWEPIHLzQ%2526t%253D20&src_uin=2497537445&src_scene=311&cli_scene=getDetail,text:网页链接}
2 乱学越南语感想
多邻国学到点单,一直被vui lòng cho的含义困扰。昨天灵机一动,去查了三个词对应的字喃,再从字喃转写成中文,发现含义是:
vui lòng cho=愉容给(愉快地给予)
这句话的应用场景是:vui lòng cho một tách trà,请给我一杯茶。một和tách分别对应一和杯,trà便是茶。
也就是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愉容给一杯茶。
类似的例子还有:dao này ban thể nào。五个词对应的字喃转写的简体汉字分别是:近、呢、汝、体、何如。
近来呢你身体何如?
如此一转写,完全是中国人也能看懂的句子了。
因此现在养成一个习惯,遇到理解了含义但依然觉得别扭的词,就去搜它对应的字喃,再转写成中文。虽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对学习竟然有不错的正迁移效果。就像人在韩语中听到汉源词、在日语中看到汉字一样。
@board 请万能的fedi友友们推荐【Mac端】可用,提供【番茄钟】工作模式的软件,不在appstore上架的开源app/PWA网页也可以!
因为工的时候完全不摸鱼我会直接睡着(。不敢相信但是真的,即使ddl已经临近了)一旦摸鱼就会摸一个小时,还没有找到平衡点。所以需要一个番茄钟应用程序开始尝试:
可以清晰直观看到计时时间并且到时提醒
番茄钟本身尽量不要有能吸引我注意力到上面的设计,我希望他就像计算器那样只是一个工具
如果可以的话,能够悬浮/留在上方栏更好
需要有倒计时功能,正计时对我没有激励作用,上班太痛苦了
可以是一个完整的【时间规划/日程表app】的一个小功能。但我只需要番茄钟的部分
语言可以是日语,但不要仅提供英文,我看大段的英文有时候也会犯困(草
我对时间规划很苦手,之前学习的时候也试过番茄钟,用到第二天就放弃了(。)但是现在工作必须要在工位上按住自己的脑子,说不定会坚持下来。一直摸鱼/睡觉工作效率也很低。谢谢友友们~
读到一篇有意思的社会学文章谈到作为美德/virtue的“只要你够努力”不但是优绩主义/meritocracy用来掩盖不平等的说辞,甚至它就是再生产不平等的一环:通过让本来就处于劣势的人错误判断自己的能力范围(you can have it all——只要足够努力)并且错误判断自己的失败来自于自身“不够努力”而将自己推向不可持续的更努力状态/overwork然后由于对身体和精神的过度消耗而陨落(难以甚至无法修复自身)。这种虚假的许诺本身就能达到让处于劣势的人更难实现自己(阶层提升)目标的效果(i.e.过高目标和错误归因导致无效努力损耗了原本就匮乏的资源)。“努力”本身就是一个陷阱。而另一方面,关于如何“不(过度)努力”的知识又往往是一种文化资本,拥有它的往往是失败也有安全网的那些priviledged——他们要么可以避开这些陷阱,要么可以轻松地爬出来。
汤姆·伍顿:《努力陷阱:社会结构化的奋斗与劣势的再生产》
https://mp.weixin.qq.com/s/o5wXDqc_YDe23QRx1iePSA
翻译很烂,有能力的建议对照读原文:
http://www.mediafire.com/file/4ybqwjt1naebs9i/731316.pdf
看香油推荐code in place我也上过 但可能因为我上了cs50再去上的就感觉 太基础太简单了吧……我原本以为cs50已经够基础了…………………………
现在想想我学cs50的时候确实还是有难度 但啃下来做完题学完真的可以入门 code in place 呃 是对纯菜鸟很友好 但这么简单的内容这么低密度的信息量 感觉 很难在学完后真正能学会写码
学会写码我指的不是知道多少语法什么的 而是1. 对于什么样的代码相对优雅有个概念 这个在cs50课里是有教的 2. 具备“抄作业”(或者在现在这个时代 问gpt)的基本素养 不会硬抄 会问问题 会搜索 知道怎么寻求帮助 这个是在做作业的时候学到的 写码还得是在实践中学习 比如搭博客比如做游戏 做cs50这个作业我最深的感悟就是写码本质是problem solving 这种事不需要所谓的硬核知识就能办到(当然有了可以让一切的一切变得简单)只需要你思考 并适当地以写码这个世界运行的逻辑规则思考
我觉得cs50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 学完它是可以让人看到自己未来继续走码这条路的前景的 它确实是有所谓赋能的能力的 如果从0开始学完这门课 是会对自己转码充满信心的 我学完后觉得我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但我无所谓 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学的 我已经“懂了”码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我已经有了“概念” 我可能初来乍到但我已经进入这个世界并开始熟悉这里 而不是像从前一样被彻底挡在门外完全无法想象门内的世界了 从1-100不难但是从0-1很难……cs50在十几个小时的课(和当然以倍数计的课后作业)的时间内完成了跨越门槛的过程 真的非常非常厉害 而这些我觉得code in place并不能做到因为它太基础了 还是停留在介绍语法的阶段 它的终点只能说是cs50的起点……
code in place论坛里每周是都会有人上难度 但没有“理解”只有难度的“挑战”毫无意义……
而且cs50有氛围非常好的互助discord 有自动批改作业的系统 会检查你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他们专门为此做了系统和网站 有online codespace让纯小白不用担心在哪里写码怎么之类的问题 可以非常方便地一键提交作业 只想着上手尝试就好了
写到这里想起我原本想写的转码历程彻底咕了()总之想转码学cs50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