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课堂上屡次碰到epistemic violence这个概念,我也很喜欢。就是拒绝某个群体的世界观、知识、获取知识的方式,比如原住民被塑造成“原始”、“野蛮”的形象。

我觉得和明面上的性别、种族等等歧视相比,这种认识论暴力隐蔽得多,影响力却不见得更小。最常见的对人的世界观与认知方式的否定不就是不请自来地当爹吗……还有鹰派科普的那些唯科学主义认识论独裁者……

今天电车上发了两封邮件还没有坐过站,甚至买到了折扣冰淇淋,已经很棒了! :blackcat_wa:

打雷下雨让下午的氛围一下充满凌晨三点幽暗又孤单的气息 :cdko_sleepy:

更了博客!
大概讲了一下挪威的一些生活体验,和我从留学到找工的...呃...流程?
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啥了,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回复本条嘟嘟 :incrediville102:

blog.welsea.site/posts/living-

变成冬令时之后好不习惯喷喷时间表的更换时间变成奇数点钟了! :cdko_sleepy:

今天上了一个7小时的儿童心理教育课,得知了两个巨震惊的事实
1. 其中虐待儿童有一个指标是,如果发现其中一方父母对子女谴责另一个人,比如你妈当着你的面说你爹是个傻逼,就是虐待儿童。作为父母你可以和任何人说这种事,唯独不能对你的小孩说这种事,而且这个排位非常高,仅次于对小孩的肉体伤害,排名第二
2. 还有一个就是如果伤害孩子的宠物,或者威胁孩子说你会伤害他的宠物,100%虐童

回忆了自己的老中人生,一生都在被虐待🫠

把前段时间一边洗澡一边研究出来的重大学术成果(bu)公之于众造福大家了。传统意义上的做事优先级矩阵的两个维度分别是重要/不重要,紧急/不紧急,但个人体验在区分做事优先级前还是很需要先判断这件事到底是否和自己有关。这个维度对那些很难定义自我界限,总是习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的小伙伴们尤其有用。做了个图,举了一些我想到的🌰,象限内的基本行为策略是不变的,但每个人的🌰肯定会不一样。坐标轴同样也有意义,比如说,可以根据一件事和自己相关程度的高低调整糊弄程度。但总之原则是该糊弄糊弄,该无视无视,别让自己太累了。自己操心到吐血的很多事情其实没有太大意义。

這篇intro寫得很好,講為什麼PTSD是一個white western colonial concept,雖然是講巴勒斯坦但也不只適用於巴勒斯坦。感覺有點像簡中裡「政治抑鬱」的意思。#disabilitystudies

instagram.com/p/CzMdZk9uX5E/?i

想起来早上做梦梦见和家里吵架吵到尖叫 :blackcat_zhua: 不做梦生气都不知道自己这么讨厌那位呢

⬇️我前阵子看到一个说法是出国了以后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反而精神问题增加了是因为终于处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可以开始处理创伤了,千万不要因为觉得状态变差了就回国……

mstdn.social/@maoyishao/111347

想玩游戏,但是已经累了玩不动了的时候只能安慰自己——能想起来要打游戏已经很棒了! :cdko_sleepy: (最好我下次买游戏的时候也能这么糊弄自己——能想起来要买已经很棒了!已经不需要再努力跳转支付页面了!

看到一位收在我RSS list的微博po主发了一条说自己买了因为打折才会买的贵价牛奶喝了之后惊为天人的感受。她在最后说:“我也觉得,因为我很清楚也许它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至于被我形容到这个程度,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不是“贵价鲜奶”,它只是牛奶而已,它就是牛奶的味道而已。这就是让我挫败的地方,就是偶然间感受到,原来过着这种不需要蹲点打折、能支撑得起其原价作为日常摄入的生活的人,他们的牛奶喝起来是这种感觉,会令你觉得,如果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一定可以很轻松地戒掉奶茶外卖,甚至都谈不上痛苦的忍受,我大概也可以轻松地说:我用鲜奶+无糖茶就已经很好喝了啊,也更健康呢不是吗?” weibo.com/1688795851/NqRtglAZ8

觉得挺难过的。文化产品的accessibility或许更是如此,而且还不是仅仅金钱的问题(e.g.每年北影节那个抢票的可怕)。我屡屡嘲近些年的主流商业电影,甚至对之前收获了不少好评的纪录片“密语者”也非常不客气,是因为更好的资源就在我手边:每年好几个电影节播最新的独立制片电影以及小众经典回放,跟普通电影票一个价还不需要抢票;日常有非大院线的独立影院和电影档案馆像做展览一样curate不同主题的老电影(其中一家上个月配合万圣节搞人鬼恋cycle,放了Ghost、胭脂扣、倩女幽魂、雨月物语等等),我甚至经常懒得去看,只是扫list去“捡”不熟悉但有意思的电影和导演作为储备粮;博物馆和画廊里也有各种先锋有趣的短片(看“密语者”之前刚在画廊里看了一个能几乎全方位吊打它的),比如电影院都无法提供的4-channel沉浸体验……是这样的环境让我可以去嫌弃芭比和奥本海默浪费我时间根本不去看、嫌弃大艺术博物馆布展理念陈旧无聊、觉得netflix之类的流媒体订阅毫无必要,因为我能轻松得到充足的更高质量文化产品,它们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privilege甚至和金钱、阶层的关系都没有那么强(省略一千字关于消费文化产品的阶级差异讨论),而是你的肉身在哪里。互联网能弥合很多gap,但有很多是互联网无力提供的(何况还有墙的存在)。有时候甚至不是量的多少,而是你连有些东西的存在都不会知道。巨大落差就是无数“是否唾手可得”所堆叠起来的。

今天早上去给弟弟tour了一个学校。是一个adhd的妈妈为自己的小孩建的学校。二十来个学生,分k-2,3-5两个班,3/4的老师是特教背景。除了老师,教室里还有某些学生自己带来的aba。我们现在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本地普通小学,200多个学生。要么是这个学校。或者是hybrid homeschool,学区为hs家庭开了一个学校,一周两天上课,两个年级一个班的cohort,其他时间留家庭作业和家长自己教,或者参加其他hs组织。
我觉得普通小学所具有的而其他学校没有的,就是繁忙的走廊和百人饭堂。仔细想想,人生有多少机会使用繁忙的走廊和百人饭堂呢,无非是学校、机场、体育场馆演出中心。我们自己现在过的基本上是半隐居生活,何必要逼小孩早早去适应那些?嘈杂的环境里会增加他的视觉不稳定。
如果去hs或者那个小私校,势必增加很多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人群,更加宽容,因为每个人被允许展现自己,不要求整齐划一。毕竟aba都进课堂了。
以前在一个研究生seminar上一个学生讲起来教育作为国家机器,我才意识到这个角度,从我自己的孩子起我才开始在感性上认识到教育的私人化。身边好几个hs的家庭,孩子都出落的不错。从小被教育集体观念,我已经自认是反集体观,但是真正接触到个人化个性化还是觉得很新鲜。

我to友:我一直有个意见是,右边的人其实更厉害,,因为走同样的距离,如果你是往上走,所有人都会看到,社会会承认并欣赏。但如果只是走出自有的缺陷达到一个平均的水准,很多时候这种努力是不被看到,更谈不上被认可的,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要下定决心向前走更难……

不是吧刚刚刷steam发现塔罗斯法则2居然出了!是为数不多我愿意相信制作组不看评价也愿意原价入手的游戏 :blackcat_wa: 一代还是没有pc用mac热乎乎地烤着大腿的时候玩的……一转眼已经这么久了终于出二了! :douni_ku:

电影还有半小时但我的炸鸡还没好,已忍不住开始急急急急…… :blackcat_han:

早上五点醒来睡不着的解决办法是九点钟跑回床上睡三个小时回笼觉 :blackcat_han:

显示更早内容
Monado

Monado 是一个以任天堂为主、面向全平台游戏的、非营利性的中文向社区。在这里,你可以畅所欲言一切和游戏有关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游戏日常、心得、感想、同人等;当然,吐槽自己的生活也完全没有问题。请在遵守所在国家或者地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自由的使用。 镜像加速节点: monado.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