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遇到过不止一位倾向酷儿理论的顺性别人士在我出柜跨性别的情景下给我反复科普酷儿概念,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性别形象是刻板形象,任何人都有男女两种特质的倾向,任何特质都是人共有的特质,不要让性别定义你。
“性别只是刻板印象”,“男孩可以像女孩,女孩可以像男孩”,甚至更激烈一些的表态,“无论是跨男还是跨女都是厌女”,而这最后一条往往成为了至少我个人出柜时会更谨慎表达自己是“性少数”或类“酷儿”身份而非直接指出自己是跨性别的原因。
“当我与你相处的时候,我与之相处的不是你的性别,而是你的灵魂。”这一句话非常理想主义,非常人文关怀,但在真实相处中,真正能做到它的人是寥寥无几的。但即便能做到,在这些前提下,也请容我以跨性别的视角去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仍要强调自身的性别认知,就跨性别的议题发言:
首先,跨性别与顺性别一样,是一种天然本能。但与顺性别所不同的是,跨性别无法被轻易地接纳或理解,真实的自我不被承认、看到、理解,无法靠自身体貌特征轻而易举地传达,甚至也会自我质疑自身存在的真实性,会有严重抽离感的性别焦虑。
跨性别者的内心冲突是很严重的,无论是频繁的自我抽离体验,还是频繁的性别焦虑问题,这些斗争都让跨性别者难以找到一个内外平衡点。当他们迫切需要向自我/向外界证明自己是一位男/女性时,而最自然而然能直接辅佐这一体验成立的:就是让自身表现出刻板印象中的对应特征。
就像被诟病为“婉拒铁T”的跨男,或者“比顺女更女人”的跨女,这些被批判为在固化性别刻板印象的,也正是跨性别者急于被人承认与看到的个人性别认知。跨性别对某些刻板印象的执着表现,正是把急需获得认同的性别认知投射在被外界承认认可了的社会层面上。
就如同猜谜游戏要描述苹果,描述大概率会地往“红色”“光滑”“汁水饱满”的方向靠,即便并非只有苹果才能表现出以上性状。绝大多数跨性别者在早期觉醒时恐怕都很难绕开对各种刻板印象的表现。
所以如果进一步地解构掉刻板印象来看,跨性别的性别认同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
自己作为跨男,最初体现在小时候的例子:会自发跟男同学一起玩玩具枪,哪怕更喜欢毛绒玩具,也会在刚开始有性别概念后,就自发感觉在女孩前面是另一个性别,天然地接受了作为男性在女性面前要保持风度尊重女性的至少性质不坏的那部分社会教化。在接收影视传媒作品的时候,无论主角性别是什么自己都会主动代入男性角色,在过家家游戏中也会自发扮演男性角色,即便男女角色的游戏分工是一样甚至与传统类型倒错的。
这一切顺应性别的举止从来不是出于对社会规培下的某些刻板印象特质的认同,而是出于自发趋近的对自身属于某一特定生理性别集体的认同(再一次声明,同顺性别一样,跨性别是一种本能)。如果平行时空下社会对女性的规培像刻板印象中的男性(留平头,穿长裤),对男性的规培像刻板印象中的女性(扎辫子,穿裙子),跨男和跨女仍然会表现出对应时空下性别刻板印象的形象特点,即跨男穿裙子,跨女留平头。因为跨性别本身的性别认同只与生理性别相关,这是跨性别群体的本能。
所以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让跨性别有归属感的是性别本身,而非社会层面的社会化男性或社会化女性,就可以从“酷儿理论”上来说,取缔掉所有性别的刻板偏见的表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身希望成为的模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所谓支持每个人成为自身希望的模样,就是以一个非常和善的表达迫使每个人遵守自己的指派性别,让跨性别成为一个架空的概念,何况当下社会根本做不到不分性别只看为人地对人一视同仁,这一点跨性别者的体会一定比任何人都明显。
之前tl轴上刷到过一篇反跨人士的发言,这位象友举了一个例子(对方似乎已经删除了这一条toot),说聚会上的跨性别是一个举止比较女性化缩在角落不说话的寸头高大男人,外表是甚至没有做出过任何努力的程度,看起来是被叫错性别也不会生气的好人,让人怀疑是性别认知障碍还是单纯社交障碍。
但这正是绝大多数跨性别者的现状,这也是为什么跨性别者的社交障碍会容易严重的原因:在真实的生活处境中,当我们对外表达时,即便我们能忽略自身的形象声音等外在条件,也难以轻松应对在这个对跨性别知之甚少甚至态度不甚乐观的社会中来自他人的社交反馈,无论出柜与否,这种按性别区分对待的体验都是十分明显的,当跨性别者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以个人的身份在表达时,实际上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看来都是一个性别为男性或女性的人在或主观或客观地在表达。就像这位象友表达出来的一样,这是跨性别者常共有的体验。 https://alive.bar/@FreeTheSinner/109306394173467770
再来,我们不是所有人都是所谓“天赋党”(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环境条件和勇气支持自己出柜),生理性别给人赋予生理特性,长不高身型纤细的跨男,高大而轮廓方正的跨女,在这个接受度不友好的社会环境里,按什么样的审美打扮自己不算怪异?“铁T”?“伪娘”?不是每个人都有或先天或后天的条件在外在改变自己,这也是构成跨性别者不得不面对的焦虑来源之一,如果能真正拿掉“刻板印象”让每个人跳出模版地自由生长,相信跨性别者会比任何人都期待这样的世界存在。
《绿皮书》中的雪利博士说到:如果我既不够黑人,又不够白人,既不够男人,又不够女人,告诉我,我是谁。作为跨性别者的自己对这一段震撼的问答非常感同身受。在性别酷儿或顺性别眼中这个也许并不重要的“我是谁”的问题,对跨性别者而言正是一个重要到无法忽视的注定难关。
即便不表现出刻板印象从而让自身得到个体与集体性别认可,我们也需要被承认是某一个具体的性别群体,以这一性别而生活。什么时候当社会意识能做到对跨性别者自我认知的性别上真正认可肯定与一视同仁,什么时候跨儿的人权才算开始被真正地保障。
至少在跨性别者的处境、权益、困境得到真正的关注、重视和解决前,请不要以“厌女”的议题简单盖棺定论跨性别的性质,将同样急需解决的真实存在的跨性别困境扼杀在摇篮里。
我来推荐女装淘宝店铺!
最近又在淘宝上捡了些便宜衣服!虽然还在转运仓……
想起来之前随手给象友推荐过我买衣服的店铺,所以决定再重新发一条!
本人因为是个挑剔的穷狗,所以衣服都在淘宝的外贸尾单店铺买,所以接下来推荐的全都是这种店铺……
还是先说说这种店铺的优势:
①便宜!因为换个词来讲就是盗版,但属于是“生产正版的厂家”流出的盗版……
②码数正常,设计得比较有人样,布料、做工以及五金都会好一些。因为这些衣服的设计是从客户(也就是,把订单发给中国服装厂的外国品牌)那边发过来的,布料、五金(就是拉链之类的小零件)以及工艺也是客户指定的,当然还少不了质量上的把关……
有些店铺会在文案里写“客供面料”,意思就是“面料是由客户提供的”。有这句话在的话,就可以期待这件衣服用的面料很好……
因为,呃,虽然我之前没从事过服装行业,但中国工厂的逻辑是共通的!比方说,同一个零件,即使客户指定了要用xx品牌的xxxx型号,但有时候中国的工厂就是会偷偷地把这个零件换成长得一模一样的更便宜的(我感觉这么干的还挺多的,没有办法,制造业的利润实在太低了),反正没有记号又看不出来……只有测试的时候可能会测出来,也就是说,有可能会通不过一些性能测试。
但如果这个零件的供应方直接就是客户自己,中国方面的工厂就没有办法做这种手脚,所以质量会好一点,是这个意思。
缺点:
①是盗版。有正版意识的人,应该正经地去人家门店买。(但我是穷狗而且不要脸
②有概率是次品。
先解释一下,为什么市场上会流通这些叫“尾单”的衣服。因为一个订单,啊我用简单的话讲,比如说某国外品牌A,找到中国工厂B,说我们需要1000件衣服。这个时候B工厂不可能只生产正正好的1000件衣服,而是会生产1100件、1200件这样(具体的比例我也不清楚,我乱说的),越好的品牌,冗余的数量会越多。因为越好的品牌,品控就会越严格,所以工厂需要多生产一些来应对审核。
那如果在理想状态下,B工厂生产了1200件衣服,全都是合格品,但A品牌的订单只需要1000件,就会多出200件的合格品。多出来的A品牌当然是不要的,那这200件就需要B工厂自己想办法处理掉。没有走品牌方的销售渠道的衣服就是盗版,本身的成本只有布料+加工费(而且已经挣回来了)。而且这些衣服如果不处理掉只会占着仓库,持有得越久,对厂家来说就越亏……所以厂家会随便卖掉,给钱就卖了基本上是……
更了博客!
大概讲了一下挪威的一些生活体验,和我从留学到找工的...呃...流程?
写着写着就不知道写啥了,有问题的话可以直接回复本条嘟嘟
!
這篇intro寫得很好,講為什麼PTSD是一個white western colonial concept,雖然是講巴勒斯坦但也不只適用於巴勒斯坦。感覺有點像簡中裡「政治抑鬱」的意思。#disabilitystudies
https://www.instagram.com/p/CzMdZk9uX5E/?igshid=Y2NkYjk0MDhjYg==
⬇️我前阵子看到一个说法是出国了以后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反而精神问题增加了是因为终于处在一个更安全的地方可以开始处理创伤了,千万不要因为觉得状态变差了就回国……
看到一位收在我RSS list的微博po主发了一条说自己买了因为打折才会买的贵价牛奶喝了之后惊为天人的感受。她在最后说:“我也觉得,因为我很清楚也许它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根本不至于被我形容到这个程度,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不是“贵价鲜奶”,它只是牛奶而已,它就是牛奶的味道而已。这就是让我挫败的地方,就是偶然间感受到,原来过着这种不需要蹲点打折、能支撑得起其原价作为日常摄入的生活的人,他们的牛奶喝起来是这种感觉,会令你觉得,如果我也是其中一份子,一定可以很轻松地戒掉奶茶外卖,甚至都谈不上痛苦的忍受,我大概也可以轻松地说:我用鲜奶+无糖茶就已经很好喝了啊,也更健康呢不是吗?” https://weibo.com/1688795851/NqRtglAZ8
觉得挺难过的。文化产品的accessibility或许更是如此,而且还不是仅仅金钱的问题(e.g.每年北影节那个抢票的可怕)。我屡屡嘲近些年的主流商业电影,甚至对之前收获了不少好评的纪录片“密语者”也非常不客气,是因为更好的资源就在我手边:每年好几个电影节播最新的独立制片电影以及小众经典回放,跟普通电影票一个价还不需要抢票;日常有非大院线的独立影院和电影档案馆像做展览一样curate不同主题的老电影(其中一家上个月配合万圣节搞人鬼恋cycle,放了Ghost、胭脂扣、倩女幽魂、雨月物语等等),我甚至经常懒得去看,只是扫list去“捡”不熟悉但有意思的电影和导演作为储备粮;博物馆和画廊里也有各种先锋有趣的短片(看“密语者”之前刚在画廊里看了一个能几乎全方位吊打它的),比如电影院都无法提供的4-channel沉浸体验……是这样的环境让我可以去嫌弃芭比和奥本海默浪费我时间根本不去看、嫌弃大艺术博物馆布展理念陈旧无聊、觉得netflix之类的流媒体订阅毫无必要,因为我能轻松得到充足的更高质量文化产品,它们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privilege甚至和金钱、阶层的关系都没有那么强(省略一千字关于消费文化产品的阶级差异讨论),而是你的肉身在哪里。互联网能弥合很多gap,但有很多是互联网无力提供的(何况还有墙的存在)。有时候甚至不是量的多少,而是你连有些东西的存在都不会知道。巨大落差就是无数“是否唾手可得”所堆叠起来的。
今天早上去给弟弟tour了一个学校。是一个adhd的妈妈为自己的小孩建的学校。二十来个学生,分k-2,3-5两个班,3/4的老师是特教背景。除了老师,教室里还有某些学生自己带来的aba。我们现在有三个选择。一个是本地普通小学,200多个学生。要么是这个学校。或者是hybrid homeschool,学区为hs家庭开了一个学校,一周两天上课,两个年级一个班的cohort,其他时间留家庭作业和家长自己教,或者参加其他hs组织。
我觉得普通小学所具有的而其他学校没有的,就是繁忙的走廊和百人饭堂。仔细想想,人生有多少机会使用繁忙的走廊和百人饭堂呢,无非是学校、机场、体育场馆演出中心。我们自己现在过的基本上是半隐居生活,何必要逼小孩早早去适应那些?嘈杂的环境里会增加他的视觉不稳定。
如果去hs或者那个小私校,势必增加很多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人群,更加宽容,因为每个人被允许展现自己,不要求整齐划一。毕竟aba都进课堂了。
以前在一个研究生seminar上一个学生讲起来教育作为国家机器,我才意识到这个角度,从我自己的孩子起我才开始在感性上认识到教育的私人化。身边好几个hs的家庭,孩子都出落的不错。从小被教育集体观念,我已经自认是反集体观,但是真正接触到个人化个性化还是觉得很新鲜。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