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可能不是玻璃心,而是容纳窗口变窄,是创伤没有得到修复,划重点,创伤会让人的“容纳窗口”变窄,如果没有得到疗愈,那么普通的挫折和困难都会被体验为危机,个人在创伤后无法处理强烈的情绪。
> 创伤要么会把人送出“容纳窗口”的上限,使人体验到强烈的情绪和失控感,要么会把人送出“容纳窗口”的下限——随着亢奋程度的降低,人会变得死气成成,缺乏情绪体验。一般来说,遭受创伤的人会在两极之间摆荡,从过度唤起到唤起不足,经历起起伏伏。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会慢慢平复下来。在遭遇创伤之初,个体会变得越来越难以承受新的刺激。这时,那些普通的挫折和困难都会被体验为危机,他无法用平常的方式应对。随着人慢慢恢复,情绪的波动会消退。如果人恢复得好,那么他对情绪的容纳力将提升。创伤后成长是有可能的,这意味着个体将有能力忍受强度过高或过低的情绪,并保持清醒,活在当下。如果创伤没有得到疗愈,容纳窗口将依旧下载,个人在创伤后无法处理强烈的情绪。
一个很可能对你没有帮助的观鸟入门(?)博客,这篇只适合还没有开始观鸟的友哦
https://tortie.me/birding0/
RT 那不好了,本人因为念过大学而被开除nd籍
这种说法跟国内那种“你读过大学?你不可能是ADHD”的创死人的医生有什么区别,一个需要医生诊断的发育障碍都争起究竟谁正统来了
不过也不是不理解原po的想法……ta只是还不知道“残疾”和“障碍”、“需要support(支持)”的区别。ta想要的是support,希望的实现路径却是主张“残疾”来实现……
残疾和障碍的区别在于,前者把责任都归结在个体自身上,全都是自己的错。是我投胎投坏了,是我倒霉被车撞断了腿etc.,所以活该落到这种悲惨境地,跟别人没有关系。然后向社会要求支援就跟祈求施舍一样。还要抵御从四面八方来的歧视,或者所谓的“同情”……
障碍就不一样,“障碍”的意思类似“路上出现了路障”,需要的是把路障挪开。这是环境的问题,和本人没什么关系。
那我问,你觉得盲人是残疾还是障碍?
日本主张把“盲人”这种说法换成“目の不自由な方”,眼睛不自由的人,关键点就在这里。
所谓的“残疾”是一种处境。你没法保证你这辈子就不会落到这种类似的处境里。轻则摔断腿,重则阿尔兹海默,你怎么保证这辈子永远“健全”?
所以说该有的思路是敲打自以为健全的人,而不是在这比谁更惨好吗
@board 象友们有好用的美国运中国的海运公司推荐吗?看了一圈感觉很难分辨哪些靠谱,万一出问题会很麻烦…大感谢!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