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这恐惧竟该死的甜美”小组有个帖子说:自己老家是山东东营,那是黄河入海口所在的地方,当年那里有个旅游宣传标语就是“黄河入海,我们回家”,这在本地人看来美丽又亲切的话,后续却导致了很多外地人专门到那里寻短见,甚至最后不得不改掉。
这还真是恐怖又甜蜜的想法,我小时候也对“走入大海”有一种情结。
因为我不是想死,我只是想回家,如果人间的家庭和家乡我无法回去,那么我想走进大海,回到地球的子宫。
拥有这种欲望并不奇怪,加缪把是否选择结束生命的课题叫做唯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而拉康也认为对“从不存在”的渴望是人类最基本的幻想(fantasme fondamental)之一,而这种幻想所渴望的本质并不是死,或者弗洛伊德所谓的死亡驱力(Death drive, todestrieb),而是“主体存在的消失”(effacement du sujet)。
“Walking into the ocean”在英语中也是对“死亡”的一种雅称,把“死亡”或说生命终结与“大海”这一生命之源结合起来,在人类文明中似乎很常见。
“河川的源流、大海的尽头、生死的界限”,根国,黄泉,冥滩,忘川,任何一个名字都行,有时我想要走入大海。只是想要追根溯源,游到那里,回到出生之前,回到从不存在。
有个非常糟糕的习惯前略后略总之其实最好别看,,,
当看到不太能理解甚至不太赞同的言论时反而会忍不住给点个赞或者加个书签,事后开脑内会议决定采取下列一个或多个对策:
a)判断哪里不能理解,是无法理解说话的这个人站在什么立场这样说,还是无法理解这句观点本身;
b)对想反驳的部分进行脑内反驳,但实际多数情况并不会真的讲出来(
c)将依然不能理解的部分以“这个人会在这样的场合下对这种情况做出这样的反应”的形式收入数据库;
d)如果数据库内有这个反应相矛盾的记录,再进一步作出假设是想法变化了还是情况变化了或者存在其他原因;
总之会以这样的形式理解不用人使用同一个词汇表达出的情感激烈程度(?)和同一种判断/喜恶后续会导致怎样的具体行动/态度
这么写出来感觉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是真的真的很糟糕但实际上我性格就是比看上去要糟糕得多(…)
可以叫我猫苔/苔/nekoke🍄
本职是炼金术士,目前正通过打游戏学习人类世界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