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中國用語入侵 嚴重,我也經常被洗到忘記台灣人原本怎麼說話。我和Gemini有一個聊天室,是專門問他一些中國用語,以台灣的說法該怎麼說的。
今天我問它:「社會底層」在台灣應該是怎麼稱呼的?它告訴我:
- 社會弱勢:這是最常用且最廣泛的說法,強調這些人在社會中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需要被關懷和協助。
- 底層勞工 / 基層勞工:如果特別指的是從事勞力工作、收入較低的人群,可以用這些詞。
- 低收入戶:直接指稱符合政府認定低收入標準的家庭或個人。
- 貧困人口 / 貧窮人口:強調其經濟上的困難。
- 社會邊緣人:如果想強調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被排斥感或疏離感。
雖然面對的是AI,但看到它的回答的當下,我有一種羞愧感。「社會底層」與其說是中性的描述,不如說已經成為一個罵人的詞;但如果我們仍沿用「社會弱勢」,這個詞本身就會提醒我們,我們該做的是關懷與提供幫助。
一個詞的用法,卻導致了心態上的差異;或者說,正是心態上的差異,導致人們開始選擇另一個詞彙。
一点写作建议之:
好像经常有网友提到坐在电脑前面写不出来的问题,其实是这样的,写作,或许还包括其他各种艺术创作,它们是全天候的工作,假如你指望像上班一样坐到电脑前面才开始工,离开电脑就自动脱离这个状态,在【非商业创作】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如说是反过来,在你生活的任何角落时时刻刻惦记着它,它来的时候不要对它说“等一会儿”,你以为它会等你吗,,,随时写下来(所以我建议大家在手边,哪怕是在你自己的家里,也不要让自己落到一伸手够不到纸笔的境地),你觉得有力量成块地大量地写,就坐到电脑前面大量地写,你觉得不行,就简简单单地记几个关键词,但不能记下来就算了,要时时审视它,找到自己觉得舒服的大纲的形态。
至于“可以”、“不可以”、“成了”、“还少点什么”……都是些什么样的感受,有赖大家在持续的创作中自己体会。
您已错误输入密码三次本日内无法变回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