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都是离线状态,因为我去坐火车旅行了!体验过之后觉得是个很不错的慢速旅行方式,既能欣赏到美景、对体力和装备也没什么要求~
写了一篇博客速速安利,有详细介绍观光火车的舱位细节、我的个人体验、以及总结经验小 tips。
觉得“吸毒母亲”是不负责任的到底算不算偏见
算的。最近在上关于物质成瘾的课,对substance use的污名化有了一些之前没想到的认识。我其实从来没有意识到过自己对“有物质成瘾经历的怀孕女性/母亲”有隐性偏见,就比如看到“一个吸毒的母亲”这个词组,我的下意识联想是,她是不负责任的,这对小孩来说很危险。这个事实是不是可能成立?是的。但是当所有人把“吸毒母亲”和“不负责任不能负责会对小孩使用暴力”等等负面标签下意识联系起来,不管是对使用物质的母亲来说,还是对小孩来说,其实危害远远大于所谓的“保护”。
这种偏见最大的负面影响是让政策导向“惩罚性”,论文读到美国很多州将产前substance use归类为虐待或忽视儿童的一种形式,胎儿接触受管制或非法物质可能会导致罚款、多年监禁和失去监护权,同时还鼓励向儿童福利机构举报。所以很多时候,当一个有substance use的人发现自己怀孕,更可能做的是孤立自己、不去做产前护理,不然被医院发现就一定要被report那么很可能失去小孩。但显然,这样会导致母婴都处在更大的健康风险下,而且因为少数族裔更有可能被report/受到惩罚,又在其中成为风险更大的政策受害者。这种政策看上去是保护儿童的,但实际上是在把母亲推进刑事司法系统而不是医疗保健系统。很多研究的结果也非常直白:惩罚性政策没有任何效果。
更别说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交叉性因素,比如女性相比男性会更多地和伴侣一起使用物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常常遭受亲密关系暴力/创伤,但是加上社会对母职的期待和神话,物质成瘾的母亲只会被立刻认为“噢,你看她是个不称职的坏母亲”。我在某篇论文里读到过一个案例,一个使用毒品的女性发现自己怀孕之后第一反应是“绝对不能告诉伴侣”,因为她知道伴侣会伤害小孩和她。我倒不是想说这是“普遍的母亲天性使然”,但这种严重污名化的政策假设所有母亲都是“坏的”的偏见,再加上本身成瘾恢复治疗就有系统性的性别歧视,对女性的研究和治疗都是相对男性不足的,种种原因都导致——孩子和母亲的处境都更恶劣了。
当然也还有更复杂的一些因素,比如多元性别和性取向,如何用正确的性别代词和指代称呼怀孕者;对原住民的污名和歧视(原住民药物成瘾不成比例地非常高);不同种族、文化相关的偏见等等等。政策上当然需要从惩罚转向支持,包括优先为这些母亲提供需要的治疗护理药物以及育儿支持,但同样重要的是,不要把“物质成瘾的母亲”和“不负责任和危险的”直接挂钩,一定要有一个下意识联想的话,至少是“啊,这个母亲和孩子都需要帮助和资源支持”,这两种思维对人的影响也是非常非常不同的。
于是又在想为什么我仍然会有这样的潜意识偏见,回溯起来和从小在国内接受到的教育应该很相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那种毒品教育课,不仅会讲很多吸毒家破人亡的故事,还有很多吸毒母亲如何忽视小孩如何传染给小孩给一岁小孩喂毒品之类的故事,在那种教育下其实人只能接受到一种信息:吸毒很坏,吸毒的人很坏,吸毒的人是无法自控不理智的可怕的,这种情况下还要生小孩就是坏上加坏。长大之后当然不再会有那么非黑即白的念头,但是当意识到自己仍然把“不负责任”和“药物成瘾的母亲”自动连接起来的那刻,依然轻轻倒吸一口凉气。
还是开个tag存档一下学到的二手知识好了
#二手雪柜
宅宅出拳串
今天很难得的成功去拳馆了!之前实在是太忙了,睡都睡不够的状态下真的很怕动一动就猝死,哪怕死掉听起来很棒但是猝死实在是不太体面,于是搁置了两周。后来又想了想为了一些生活中的一些表面功夫实在是不值得我这么累死累活,放弃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之后终于可以继续一些乍一看不那么重要的但能短暂维持一下尸体活性的兴趣了!
虽然去做了开心的事情,但想起之前的事还是觉得因为一直以来积累的疲倦和疼痛感觉创伤再临,所以今天的记录里多了很多怨气,不如说每次这种时候不管是私下的日志还是日常的碎碎念里都阴阳怪气的含量都变多了!但我觉得阴阳怪气其实也是很健康的coping mechanisms,我至少没有上街杀人也没有花时间四处考察自杀风水了!
总之今天在热身之后练习了一些组合和一些格挡,因为看我的样子过于懵懂,值班的教练c重新给我强调了一下步伐以及保持身体的动态,很可惜只有大脑听明白了,身体显然不是很明白!今天的格挡练习也是,我觉得以我的反应速度这辈子也不会适应面对人类的练习了!只能打打沙包这样!因为我挡完了之后只会发呆不记得要打,打完之后也在发呆不记得要挡……怎么听都只有挨打的份耶!……耶!
但我觉得这个擅长发呆的锅有一半要丢给近期的睡眠不足上!另外一半的锅丢给近期药物的调整上!从剂量调整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明明之前蛮规律的作息也换成了失眠配早醒套餐!我看到超市里买的睡觉小药水真的觉得蛮心动的,回头我也整一瓶来喝喝看
今天參加達邦社的homeyaya(鄒語的「小米豐收祭」),挑了幾張自己喜歡的速寫。
1、家母兒時時很受一位長輩照顧,這位長輩已經八十多歲了,家母一看見人就跑上去、彷彿像孩子搬撫拍他的臉。旁邊的人說這位長輩眼眶泛淚,但我的角度看不清楚。返家後很慶幸有將這個畫面記錄下來。
2、達邦社楊家的祭屋,挑高的屋梁與擋雨的藍白色帆布。到訪楊家的客人非常多,因此我挑了比較高的角度來畫。
3、達邦社方家的祭屋裡角落的小屋子,類似供奉小米女神的神龕,做成像是小屋子的形狀。在這底下是切成長條狀且經過染色的山芙蓉樹皮,有避邪的作用。
4、達邦社另一個方家的祭屋一景,主持家族祭儀的主祭坐著觀看客人,他的身後是外人無法進入的禁忌區域,裡頭有小米女神的房間。
Bury Your Gays
by Chuck Tingle
Rep: Gay, bi, aroace
- 主角Misha是在好莱坞混迹多年的编剧,并且最近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他作为主要编剧的电视剧有一对他埋线很久的女同情侣主角,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大结局让她们在一起,结果却收到来自制片公司的要求:要么让她们变成异性恋,要么让她们出柜然后死。Misha想拒绝这个延续多年的bury your gays trope,却发现拒绝不是那么容易。比如,他以前作品里的一些怪物,正在以他为目标想要他的命。
- 节奏很快而且很有画面感,并且有在用主角愤懑的态度辱骂好莱坞长期以来资本导向的导致的对queer角色的态度;
- Misha是一个半在柜子里的男同性恋,男友是出柜的双性恋,好友(女)是出柜的aroace,啊,spectrum;
- 通过回忆描写和讨论主角青春期创伤性的恐同经历对他造成的内化恐同;
- 故事写得还蛮好的,并且做到了书里借主角之口说的,既没有抹去作为queer的创伤经历,又没有凝视创伤而忽视作为人的快乐经历;
- 主角和男友、和好友的感情塑造得都很好,而且是平衡塑造的!男友和好友都提供完全信任的健康情感支持,并且一直同处于主角的priority,对他同样重要;
- 角色写得也都很好,主角作为第一人称,是一个非常能让人共情、且能支持他的角色。他对于自己过去的回忆、对于自己半在柜里的状态的纠结、以及对于系统的批评都是很细腻且很到位的。而且作为恐怖故事主角他聪明又果断(毕竟queer horror是主角的写作类型),且一直知道对自己重要的是什么,非常好;
- 快节奏、画面感强,比去年的Camp Damascus更尖锐,也更成熟。Aroace的rep也很好,有让她说aspec才会说的话,喜欢。
「七月是身心障碍骄傲月。
身心障碍骄傲旗是由脑性瘫痪作家安·马吉尔在2019年设计的。2021年,安·马吉尔根据身心障碍社区的反馈,为视觉相关障碍相关的需求修改了身心障碍骄傲旗的设计。
身心障碍骄傲旗的五个颜色条纹,分别都有不同的含义。红色条纹代表身体障碍,黄色条纹代表认知和智力障碍,白色条纹代表还没有确诊的障碍和旁人无法明显看出的障碍,蓝色条纹代表精神障碍,绿色条纹代表感官障碍。 」(連結在中國訪問需要非常規手段):<https://t.me/twitter_translate/23004>
最新一期「任天堂杂志」的数字版现已推出。
『斯普拉顿』页面上有一个专题回顾麻辣鱿物、腕儿姐妹和鱼浆帮的活动,以及对这三个组合的联合采访。
一定要读一下哦。
https://www.nintendo.com/jp/software/feature/magazine_2024summer/index.html?page=1&device=pc
最近试了下跟着一个本地组织去fruit gleaning,吃到了顶顶新鲜的Saskatoon berry、桑椹、酸樱桃。果子很好吃,过程很有趣,但更有意思的我觉得是整个组织运作方式。
整个activity的参与者分成三类:tree owner/提供果树的人或组织(住家前庭后院、学校和各种机构、市政的公共空间……),platform/提供协调工具和后续redistribution,volunteers/志愿者(每次包括一个pick-leader和若干harvesters)。原则上摘到的果子分三分,每个group一份,拿回去自己爱怎么处理怎么处理,彼此都不发生金钱交易关系。而且实际操作其实更灵活:有的时候tree owner压根不要(比如学校或者机构),于是剩下的两方可以平分;有的时候tree owner和一些volunteers拿得很少就是随便吃吃;有的时候一些volunteers喜欢/很会做果酱做甜品于是拿得相对多一些……主打一个除了保证platform至少得到三分之一外剩下的人彼此满意觉得fair就行,直接实现“按需分配”啊哈哈哈。
Platform方是一个local beneficiary organization,它自己有一个给本地低收入老年人提供廉价供餐的communal kitchen,会消化处理一部分果子,还会再分配给其它的本地food bank、社区等等。
它提供的调度协调infrastructure主要是一个类似google calendar的网页/站,完全不fancy,但作为一个码农,我得说这个网站实现得非常优秀: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达成了所有需求,跨平台/浏览器和对旧版本的backward compatibility很好,不提供也不需要装app(节约维护成本),浏览和填volunteer申请、submit果树信息不需要注册/登陆,tree owners和volunteers只需要提供最基本的必要信息(名字<-可以不用真名,email,电话号码),并且没有乱七八糟的cookie之类暗搓搓搜集隐私信息或者自动订阅的spam。网站主要有两个入口,一个是tree owner提交property信息的表格,除了基本联系信息和果树信息之外,还有对需要人手的估计、果树如果枝条伸到邻居家是否可以去隔壁摘、是否可以提供工具、是否有垃圾桶、是否可以出借工具给附近的harvest等等一些practical并且基于collective/environment-friendly/sharing的问题。感觉设计表格的人对整个流程有非常清楚的认知,完全不是建立在想当然上。另一个给volunteers的入口是一个类似google calendar的页面,每个events里写了要摘的果子种类、日期时间(一般是2-3小时)、大致区域/neighbourhood,状态用三种颜色区分:黄色是开放申请状态,显示需要的人数和已申请人数,可以点进去填写申请;蓝色是申请人数已满状态;绿色是摘完的archive状态,显示收获的重量。但除此以外,每个event发布信息里包括多少额外的details和什么时候截止申请完全取决于写/管理发布的那个pick-leader:有的人会写得非常详细,比如在哪个地铁站/交叉口附近(但不会提供具体地址)、需不需要爬梯子登高,有的就只写了很泛泛的横跨三个neighbourhood的大区域;有的会提前一个多星期发布申请,有的会只提前一天甚至当天突降;有的会在申请人数刚到的时候立刻截止,有的会选择多容纳一些人预留有人不来的空间,还有的会在有人cancel导致人手不够的时候重新开放申请;有的会提早好几天联络安排,有的就比较last minute……后续pick-leader和volunteers确认信息是完全在这个网站之外完成的,由pick-leader自己选择是email还是手机短信去沟通,并且随之而来的各种复杂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有人想cancel、临时改时间、活动被迫取消的通知等等)全部offload给了已经非常成熟的email和手机短信infrastructure,网站一点也不越俎代庖,反而保证了最大的flexibility。以及我观察网站背后是有admin在做maintenance的,会隔一阵子清理一些误操作的event items,频率大概保持每周到每两周之间,也不会没必要地过于频繁。
每次harvest的pick-leader有相当大的自主空间(ta们也经常在别的harvest作为普通volunteer参与),负责跟tree owner协调、找工具(有的自己从家里扛梯子或者从附近借梯子)、把属于platform的那份果子带回去、管理calendar上的event状态,但具体怎么做除了最最基本的规则,完全是个人风格发挥。
而且整个harvest过程都散发着一种会让现代资本主义/Taylorism/bureaucracy(以及大部分打工人哈哈哈)抓狂的自由散漫和“不靠谱”。我填了五次申请,摘了三次果子,每次都很不一样。有的是pick-leader直接告知地点并说如果你去不了麻烦提前告诉我一声,有的是要24小时左右回复确认否则当自动弃权的,有的是申请了9个人但最终只出现了3个人并且pick-leader也不知道其他人怎么了,有的是几乎全员出现的,有的是有人迟到的,有的是有人需要提前走的,有的是安排了三个钟头但摘了两个钟头觉得差不多了就提前收拾散了的,有的是临时改时间的,有的是递上了申请但后续被拒了,有的是都确认好了之后tree owner联系pick-leader说果子被鸟和松鼠啃得七七八八觉得不值当跑一趟于是干脆只提前一晚临时取消了,有的pick-leader准备超级充分带了专门的采摘用小篮子、运输用大筐,有的pick-leader经验不足忘记提醒volunteer自带容器带走自己那份果子or带了吊秤但容器全是没提把的(我出借了自己的小桶哈哈哈)……从“最大化效率/产出/利润”的角度看大概是各种各样的灾难,但每次harvest实际上所有人都挺chill并且have fun的,“能摘就摘(不能就算了)”,“摘多少是多少(摘不完就算了)”。Tree owner有的年纪挺大了,完全没那个体力精力去摘所有的果子(e.g. harvest了一颗巨大的桑椹树之后还得洗刷用来铺在地上接果子的被染色大塑料布,后来我胳膊酸了一整天),有的是上班族没那个时间处理(e.g. 单从一棵樱桃树上我们就摘出了35磅樱桃,而且还有好多没熟的感觉过一两个星期至少还能再摘一轮),有的是掉在路上还要保洁去打扫(e.g.大学校园路边)。Volunteer如我则一方面想吃点最新鲜的但又穷得去不起farmers market,另一方面想摘果子玩但又讨厌山长水远去郊区的交通极为不方便的农场(这个都是市区内的,大部分还是公共交通覆盖得挺好的地方),而且有些果子像桑椹这种娇嫩无比的根本运输不到超市(新鲜的酸樱桃我也没在超市见过),以及自行决定需要多少就带走多少也不会浪费。而platform也整个夏天和秋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免费水果供应。但另一方面,这又是靠所有人对nature和“things happen”的尊重和对“完全控制”的放弃才能达成的:什么时候果子熟了能摘、可以摘到多少是树自己说了算,能抢到哪次的harvest也需要一些运气(有的比如甜樱桃非常抢手,几乎是秒杀),有的harvest因为时间或者地点不方便又会招不满人手,有的时候volunteer申请了但最后又没出现……充满了各种意外和fluctuation,拒绝被streamline和optimize,但反过来这又让自动化管理和高效剥削变得更难实现。
我觉得在“想像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分配/社区自治”上,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experiment & viable solution(而非纸上谈兵的乌托邦)。
对这个感兴趣的可以搜搜所在城市有没有类似的组织,关键字:urban fruit harvest, gleaning, fruit rescue, city fruit, harvest sharing, surplus fruit, etc.
我为平静的生活做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