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merica
看完Other rivers之后心里实在太难受,别的书都没法看下去。在书店看到这本,不知怎么就听下去了,虽然依然是一本让人难过的书。
作者Jose Anotinio Vargas是因为在Washington post的报道拿过普里兹奖的记者。他12岁从菲律宾来美国跟合法移民的外公外婆重聚,在硅谷中心长大。一直到16岁去申请驾照,他才知道自己的绿卡是假的,而他根本是拿了假身份被当时以为是“一个叔叔”的蛇头偷渡过来的。家里人不懂,错过了十六岁之前走收养入籍的窗口。因为没有身份,他连sat都不敢去考,不能申请financial aids,大学都不敢申请。他在学校特别杰出,所以从学区校监到校长老师和同学父母都在帮他想办法,终于找到个资助人,申请了一个不看sat分数的学校读新闻。他一定非常努力非常能干,不然不会在学校里就被washington post招去。但他运气也不好,Dream Act通过的时候他刚刚31岁,过了30岁的cut off age,所以连个合法驾照都没有。
没有合法身份给他生活和心理上带来这么大的压力,但他对造成这个境况长辈们没有埋怨,对周围一直帮助他的白人朋友长辈们充满感恩。甚至,他高中时出柜,祖父因为是天主教骂他要他滚,他背了书包就去找一个网上认得的成年人。他说,人家或许会说这个中年人took advantage of me,但其实我不觉得,他只是需要companion,但他帮助了我。 我读到这里,只觉得心里特别苍凉。
他说自己人生出柜两次,一次是高中出柜同性恋,一次是31岁主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长篇报道向全世界公开自己非移的身份。公开非移身份等于他再也无法做记者,但他做了activist,为undocumented immigrants发声。他因此居无定所,也曾经因此在德州边境被关押,幸而有诸多朋友四处奔走才能脱身。
他在讲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一声声的追问,Dear America,你们一直在说我们illegal immigrant需要earn our status,那你看看我们所有的做出的努力,还需要多少才够? Dear America,你们问为什么你不跟其他人一样get in the line拿到合法身份,但你们知道96年以后的政策越来越紧,there is no line for me any more吗?. Dear America,你们说非移耗费了大量资源,但你们知道非移交了多少税而根本享受不到任何福利吗?
他在书里提供了很多facts,事实上,他自己就有一个网站专门提供关于移民政策的fact checks。好多我根本不知道。从他的角度看出来,即使他自己在美国长大,可算跻身于“成功人士”,但他永远没有安全感,永远觉得自己is not enough。同样,因为他自己感受到的切身之痛,他的不少观点对我来说也算过于radical。比如他抨击法律对移民遣返条件越来越严苛,说原本是谋杀等大罪才遣返,现在就算偷东西也可以潜伏。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那…也可以不偷不抢啊! 比如他说边境只身偷渡过来的小孩子也要遣返,你知道他们经历了什么吗。我心想,经历了危险的旅程过来就有机会留下来,不是变相鼓励更多父母把孩子送入这种险境吗?
他说这本书是about homelessness,不是没有地方住,而是心里缺乏的归属感。他12岁离开母亲,自此26年再也没能见过。他12岁开始努力融入美国社会,长大了才发现这里根本没有他的位置。世界之大,何处是家,他能去哪里呢?
@Eris_liberty 这个又让我想起托尼朱特的演讲里说我们的社会过分关注所谓的经济效益、利润亏损,而不是道德上的考虑。而且“全外包”这种资本主义的所谓“解决方案”不但事实上只是更有利于剥削利润,还阻碍了真正有想象力的解决方案诞生并扩散。比如饮食问题,仿佛只有individual level的自己做饭或者亲朋互助或者commercial level的点菜&金钱交易餐馆这几个选项,但完全可以有更丰富多样并且multi-level的方案,e.g.可以交换食材/食物的社区冰箱、可以互相提供服务(不爱做饭的说不定喜欢打扫or种菜呢)的社区食堂/communal kitchen等等。如果没有这种对想象力的压制,满足不同人的诉求的方案会自己“自然生长”出来的,包括满足不喜欢社交也不喜欢做饭的人诉求的。
今天Indigenous Art History的课上提到了Passamaquoddy的Tomah Joseph制作并贩卖给殖民者游客的树皮盒。盒子非常美丽,图案很灵。但背后的context太stressful了:他生活的年代是Indian Removal Act生效后,indigenous people要么被强徙要么被限制在reserves内,原本的自给自足维持生活方式被破坏,很多人只能靠卖工艺品给游客挣钱买生活必需品。Tomah Joseph的树皮盒就是这种面向游客的出品。而且indigenous people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承也被禁止,反而是经由这些面向游客的制品间接保留了许多他们的文化和传说/故事,Tomah Joseph他们可能consciously借由这些旅游纪念品在殖民者眼皮下smuggle自己的文化火种。
https://americanindian.si.edu/exhibitions/infinityofnations/woodlands/251662.html
eow 冒险暂时结束后的小感想
把收集要素拿完了!除了捡栗子小游戏里面看要是没涉及任务道具可能没理过。。衣服饰品心还有碎片印章和复制品都集齐了,最后剩下的赛马小游戏跑得人都不好了!就这个手感的骑马还敢拿来做严苛限时小游戏,怎么好意思哇!! 平时都甚至宁愿多转圈走路没怎么骑过那个马,跑完觉得自己对游戏已经没有爱了 里面最喜欢的部分是费罗尼的那个大裂缝,进进出出好几个口在里面转起来很快乐,总算遇到一个看起来有经过好好打磨的大迷宫了 很多小裂缝感觉做得很可惜,只是在里面碰到几个托力同伴就出来了,都觉得没怎么逛完就找齐了未免有点太平铺直叙了吧。。在里面也是除了打一点小怪物就是到处走走,没什么太多的解谜要素重复过几次之后就多少有点伤心>_<哪怕你往里面多塞点小对话小剧情呢!主角因为有各种道具所以相比普通的游戏角色有更多的移动策略,对比之下哪怕在普通的3d平台跳跃类里设计已经有趣的地图对于塞塞来说也有点如履平地。如果再没有更多的挑战感觉多少有点空,哪怕单独来看地图已经很有层次和变化了 里面很多支线其实都很有个性、故事也蛮喜欢!像是送花的小女孩那个部分至少让我有(重新)意识到原来国王也有作为父亲的一面,游戏里的小孩也有对世界满怀憧憬的一面,如果只是纯粹打游戏的话总是不知不觉把npc带入一种老板角色来看待,要在一开始就当作人还是有点难的(?)里面有一句戳中我也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台词,大意是冒险后只有平安回来,才能算是圆满的结束 ~玩了一通游戏对自己来说也是一场身心的大冒险!接下来就要努力回归日常,好好吃饭(。),把拖着没做的事情做了,才算是真正的平安回归,圆满结束啊
#周五桌游夜
今晚还打了蛮多游戏的。
粗略打了一下世界游戏大全51的线下联机排列模式。
然后打了有点怪怪的五人『迷子』,真的大家太爱这个游戏了,真的每次桌游夜都有人提议要玩这个。
还打了『去月球-最美好的记忆』,这个好评度也挺高的。(散局时还被人借走了)
还有打『AZUL』,我个人对这款游戏评价是蛮高的,有对抗性,有可以有点话术在里面,无脑玩也可以(四人场相比于两人场操作空间少点),有策略点玩也不错。(我这次就被暴击,惩罚区填满了狂扣分,不然应该可以打到第一)
最后还玩了『椿与蔷薇』,那个著名的打巴掌游戏,虽然看过实况,但真的自己打的时候很刺激,大家也都感觉很欢乐(甚至有一个玩完后自己回去立马买了)。打电脑的时候,我觉得第一部剧情模式还蛮简单的,看pc前摇挺明显的。但是真的玩家双人对打我觉得好难,基本没有任何前摇。
存放一些游戏相关碎碎念和日常
或许一些发言听起来很有精神问题,但没关系,我已经很努力了!